古代攻城时,最薄弱之处就是城门,为何没人堵死它呢?
这个问题并不绝对,在古代战争中,堵死城门的战例并非没有。不过一般兵法认为堵死城门之法不可取。
在中国古代的城池中,因为城门相比城墙要薄弱,而且城外大路都是和城门相连,利于进攻者发动攻击,城门里面往往也是城市里的通衢大道,进攻者攻破城门以后方便扩大战果,因此城门历来是进攻方主要进攻的方向。攻击方常常会以冲车撞击城门,以打开缺口。
为了防止敌方突破城门,在古代一些守城战中确实有堵死城门的战例。比如向金军围攻开封时,守军就把大部分城门堵塞,防止被金军用冲车撞破,只留下了两三道门便于进出。
不过这种做法很多名将并不认可。像宋代守城名将陈规就认为堵死城门不利于守军主动出击。单纯困守城池攻击方可以在城外放心大胆的布设攻城器械,慢慢摧毁城防,反而陷自己于死地。所以他认为不仅不应该堵门,还应该在大城门之间多开一些小城门,让攻击方无法判断守军会从哪里出击。
在公元1130年李横率叛军进攻德安时,架设长桥以翻越护城壕。陈规就派遣60名士兵主动出击,烧毁了长桥,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公元1140年的顺昌之战,陈规协助刘琦守城时,就主动派兵出城夜袭,取得大胜。在后来的战斗中,刘琦一面派兵从西门出击,吸引金军注意力,一面又以精兵数千出南门奇袭金军,再次重创金军。这些都是积极防御成功的典范。
此外为了保护城门,古人也在城门设置瓮城或者是护门墙,以增加城门的纵深防御。
像南京的聚宝门(现在的中华门)因为城外地势平坦,利于进攻,所以创造性的设置了三道瓮城,加上主城墙呈“目”字型,共有四道防线。进攻方即使攻破了第一道城门和千斤闸,也无法立刻杀入城中。
所以堵门这种做法在古代并不大被认可。当然也有一些守军为了麻痹敌人,故意堵塞城门,让敌军以为自己不会出击。另外在城墙上挖上若干个洞,只留下外墙不挖通。必要时突然打通冲出去,杀敌人一个出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