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一直执着北伐曹魏?
刘备的白帝城孤身一人后,诸葛亮重装上阵,等待整体。平定中南地区叛乱后,经过三年的准备工作,开始了征伐曹魏的战争,史称诸葛亮北伐。
至于诸葛亮北伐的次数,有四次,五次,六次。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祁山六出”,所以历史上很多人都相信诸葛亮对曹魏进行了六次北伐。吴国庆将军写的《中国战争史》、《蜀汉北伐曹魏》,据说也是六次。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第一次;魏明帝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二月,第二次;魏明帝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第三次;魏明帝太和四年,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七月,第四次;魏明帝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第五次;公元234年2月,是魏明帝青龙二年、韩曙建兴十二年的第六次。
时代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蜀汉与曹魏之间攻防形势的变化。比如第三次,有人认为诸葛亮虽然出阳平关攻打曹魏的武都、尹平,但并不是北伐的重大战略意图,所以不算一次。
诸葛亮北伐无论多少次,从整体上看都是一场具有政治和战略性质的战争,对蜀汉政权的存在意义重大。
1.三国的战略基础已经动摇。刘备攻取淅川后,关羽从荆州向北伐曹魏,却不慎失荆州。关羽因荆州空虚被东吴俘虏,去麦城被吕蒙杀死。鉴于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动了夷陵战争,希望夺回荆州,但刘备在东吴被鲁迅烧死后败给了白蒂城。夷陵之战,诸葛亮联合吴抗曹,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马可、邓芝到东吴重新结盟,拒绝曹魏,东吴同意。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和吴栋两个弱小政权再次结盟,为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础。
虽然蜀汉和东吴重新结盟,但曹魏由于整体国力的变化而越来越强大,而蜀汉和东吴逐渐衰落,这种联盟的基础已经动摇。
2.曹丕对内外交改革。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对曹魏内部事务和外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曹魏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并逐渐威胁到蜀汉和东吴的利益。一方面,曹丕为了防止内乱,将兄弟迁出,剥夺他们的权力;另一方面,在九州(川、豫、青、冀、徐、豫、梁)内部,整顿水利,发展生产,赢得民心,封南匈奴和辽东,稳定了曹、魏的后方,解除了东吴与斗争的后顾之忧。
在蜀汉和吴栋被严重削弱的夷陵之战中,曹丕不断采取军事行动和政治引诱投降。公元223年,曹丕致信诸葛亮劝其投降,但诸葛亮公开拒绝。曹丕也利用孙权不派太子侍奉的借口,三次出兵伐吴,但都因长江天险而未能如愿。
3.曹睿调理。由于四川山高路长,东吴长江天然险,曹丕统一的愿望没有实现。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曹睿总结了多年三国战争的教训,决定采纳孙子等人的建议,坚持关中的战略和战略地位,由攻转守,停止外战,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再规划富国强兵之后的蜀汉和吴栋。
曹睿的休养生息国策无疑是正确的,看似休战,实则对弱蜀弱吴是致命的。一旦曹魏强大到可以一举消灭兀术,他会毫不犹豫地吞并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