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武侠片没有90年代武侠片的那种质感?
我个人感觉有俩点,一点是视效,这点现在也许更好点,但是剧情演技上不如以前。第二点,老电影我们看的都是经过配音的,现在基本用演员的声音,一部电影里你可能听到港式普通话,台湾普通话,各种腔调混合让人很难受,比如周星驰,石班瑜配音的感觉就是周星驰,换成他自己的声音,感觉效果差很多,还有张柏芝,配音后的怎么看也是清纯玉女,换本人的那嗓音绝对差强人意。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确是香港武侠电影的鼎盛时期。彼时香港武侠片已走过了神怪武侠和邵氏武侠片时代,文化氛围和拍摄经验的沉淀,带动了香港武侠片又一波发展的热潮。当时武侠电影的拍摄技术,远没有现在先进,但之所以比现在好看,除了不少演员有真实的功夫底子外(为保证电影武打精彩,专业,彼时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也为不少内地功夫演员进军香港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同样离不开威亚运用,镜头剪辑和动作场面精心编排的功劳。
为制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武打场面,这些武术指导们可谓掏空了心思。像刘家良的武侠功夫电影,动作设计方面主张硬桥硬马,具写实味道;程小东在使用威亚的基础之上,也增添了很多浪漫飘逸的武术动作。像袁和平在拍摄一个武打场面时,会通过多机位,多角度进行动作捕捉,最后剪辑在一起,使武打动作看起来富于变化,炫目至极。虽然以上都是拍摄武侠电影的土办法,但也能为观众展示出更多的武打细节。
随着电影特效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武侠电影开始依赖电影特技去完成其中的打斗场面。不过在特技为观众带来了更大视觉震撼的同时,反而丢掉了武侠电影的神韵——既以武术表现哲理,思想,文化的情节,越来越少,很多动作场面,不过是为打而打罢了。除此之外,如今的武侠片喜欢掺杂太多的年轻人所钟爱的元素,喧宾夺主的元素多不胜数,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侠义观,如今也开始在影视剧作品中慢慢地流失。
90年代和80年代武侠片,不得不提香港导演自然是:徐克。徐克继承并且开创发扬,香港大导演胡金铨飘逸风格,像《黄飞鸿系列》,再到奇幻的《倩女幽魂系列》,以及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还有《新龙门客栈》等等。90年代左右徐克引领的香港武侠片,类型风格基本偏向于飘逸灵动,神通广大,飞天遁地的武打表现手法。同时代香港其它武侠片,有如李连杰主演的《方世玉系列》,再到《太极张三丰》《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新仙鹤神针》《鹿鼎记》等等,不管导演主创是谁,反正没有脱离这种风格范畴。
徐克自己倒导演过一部,致敬早期香港武侠大导演张彻,阳刚残忍风格的《独臂刀》,现在口碑很好,但当时票房直接扑街了,2000年过后,徐克升级拍过一部同样风格的《七剑》,票房亦是如此,徐克就不再弄了。(同样还有华语仙侠片《蜀山传》,同样票房大扑街)2000年过后,香港飘逸风格的武侠片没落。原因自然非常之多,本人觉得有一个重要原因,一定是飘逸风格的武侠片,在8090年代早拍到了巅峰,现在的武侠片各方面想要突破,难如登天!
再加上2000年香港精英人员北上,还有进军好莱坞。2000年——2010年左右大陆武侠片,多属于历史古装片结合,香港自己拍武侠片难以突破。同时韩国,泰国,印尼和美国,用《拳霸》《突袭》《谍影重重》,革新了功夫动作片模式。全世界的功夫动作片,由此从原本香港动作片的套路巅峰,回归到早期李小龙开创的现实竞技搏击模式(连漫威超级英雄,动作设计都是如此),香港巅峰时期的功夫片、动作片和武侠片。那种套路明显的动作设计模式,不再适应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在2010年过后,华语地区的武侠片,除了结合悬疑推理模式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还有徐克技术尝试的《龙门飞甲》。
华语飘逸风格武侠片便只剩下一部,那便是2010年,台湾导演苏照彬导演的《剑雨》。然而,《剑雨》并非后现代飘逸武侠起始,而是后现代飘逸武侠挽歌。在《剑雨》过后,华语纯正武侠片只有两种风格,响应新时代观众对于动作设计的审美,从而突出了重围。第一位是导演徐浩峰,作品包括《倭寇的踪迹》《剑客柳白猿》《师父》;第二位是导演路阳,作品《绣春刀系列》。这两位导演的武侠片,偏偏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便是在动作设计回归写实,现代竞技搏击的风格,不再飞天遁地,不再神通广大,不再仙侠奇幻,已然抛弃了飘逸武侠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