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展开全部
雅斯贝尔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各种道德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一现象,《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语文学科教学时间长,学生们每天耳濡目染,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所以,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一、阅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点好课题,让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课题是一篇论文的“眼睛”,往往能够明了地反映出论文的主旨,如《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课题,结合论文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二)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层理解文意论文中的.某些重点字、词、句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也可能是论文的中心所在。因此,老师应从这些重点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让学生有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从思想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过灵活朗读体会论文思想感情
1.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朱作红先生曾经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悟。”小学生社会阅历少,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论文的思想感情,但只要学生深入反复地阅读,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定会有所感悟,使得情感受到熏陶,品德得到定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每一位作者都是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后,试图通过具体化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或喜、或悲、或爱、或恨的感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具体形式可以有很多样,如范读、带读、引读、个人读、小组读和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感情,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升华,从而收到讲解达不到的效果。
3.结合视听资料体会思想感情。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如果将抽象的讲解与具体可观的视听资料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电影放映,通过强烈的视觉震撼,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壮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通过课外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优秀的贴近生活的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们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命。
(五)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老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倾吐内心感受,互相启发,从而巩固和提升已取得的教育成果。
二、写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审题中,明确论文写作目的,体现德育要求审题是作文的基础,能否正确审题将直接决定作文的成败。小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少,理解力低,可能难以理解一篇作文的意义,从而使写作达不到预设的育人目的。老师应该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这第一步做好了,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二)选材中,选择身边真实材料,把握德育契机如果把中心思想比作论文的灵魂,那么,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就相当于论文的血肉。怎样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论文来呢?叶圣陶先生强调,写作要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学生们如果真的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写作展示出来,老师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内心动向,从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
(三)在评论中,采用师批生改方式,强化德育效果以前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师批师改,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很难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但如果将批改模式转变为师批生改,甚至是生批生改,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思想,熏陶心灵,则可激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们逐渐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一、阅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点好课题,让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课题是一篇论文的“眼睛”,往往能够明了地反映出论文的主旨,如《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课题,结合论文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二)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层理解文意论文中的.某些重点字、词、句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也可能是论文的中心所在。因此,老师应从这些重点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让学生有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从思想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过灵活朗读体会论文思想感情
1.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朱作红先生曾经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悟。”小学生社会阅历少,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论文的思想感情,但只要学生深入反复地阅读,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定会有所感悟,使得情感受到熏陶,品德得到定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每一位作者都是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后,试图通过具体化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或喜、或悲、或爱、或恨的感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具体形式可以有很多样,如范读、带读、引读、个人读、小组读和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感情,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升华,从而收到讲解达不到的效果。
3.结合视听资料体会思想感情。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如果将抽象的讲解与具体可观的视听资料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电影放映,通过强烈的视觉震撼,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壮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通过课外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优秀的贴近生活的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们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命。
(五)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老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倾吐内心感受,互相启发,从而巩固和提升已取得的教育成果。
二、写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审题中,明确论文写作目的,体现德育要求审题是作文的基础,能否正确审题将直接决定作文的成败。小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少,理解力低,可能难以理解一篇作文的意义,从而使写作达不到预设的育人目的。老师应该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这第一步做好了,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二)选材中,选择身边真实材料,把握德育契机如果把中心思想比作论文的灵魂,那么,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就相当于论文的血肉。怎样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论文来呢?叶圣陶先生强调,写作要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学生们如果真的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写作展示出来,老师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内心动向,从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
(三)在评论中,采用师批生改方式,强化德育效果以前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师批师改,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很难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但如果将批改模式转变为师批生改,甚至是生批生改,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思想,熏陶心灵,则可激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们逐渐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