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和侯哪个爵位大呢
公比侯大,公和侯都是爵位,共分五等,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爵位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根据文献记载(尧、舜以及夏并无文字等实物资料佐证),爵位形成于周代,共公、侯、伯、子、男五爵。历代爵位设置虽然偶有不同,但都是以周朝的五爵为基础的。这五爵都世袭罔替,都是诸侯国,国君在封国内享有绝对的统治权。
周代以前
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但此事无实物资料证实。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参考: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