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歇后语编故事简要概括并分析教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认知心理学有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现代教学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必须转变传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中了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十分严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后,都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出结果就急不可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答到点子上,教师也会急匆匆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迫不及待地抛出答案,使教学回到“正轨”。结果使学生的思维造成极大的依赖性:“这题我不会做,老师总会讲的!”课堂上别人回答问题,学生常常是在一边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一天天地懈怠,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学生思考的权利实际上是被剥夺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应该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1.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2.避免提出过于简单和琐碎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需要动脑后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3.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把问题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认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4.教师要示范并要求学生通过“出声的思维”,即:用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大家;5.训练学生学会反思,以区分“行不行”、“好不好”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把动手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有效地学习活动应该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唯一表演者,学生更不能成为讲台下的看客,必须把动手操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1.能够动手操作的,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动手的操作,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贴一贴、量一量、称一称、掂一掂等动手实践环节中学习知识;2.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果要及时肯定、展示,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三、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教师满堂讲,其主导地位错误地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位置,使学生处于被动,学生无法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和稍差,自由发表意见会带来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这种“混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允许的。
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很好体现。要在讨论疑难问题、归纳概括中心内容等环节,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1.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表达见解的机会;2.要减少纪律的约束,如上课必须抱臂坐正,不能发出多余的声音等;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且不报偏见,从正面引导。
四、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的阅读学习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在不少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电脑演示、角色扮演、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层出不穷,而学生的课本却很少,甚至一次也没有翻开过。不仅在语文、外语的教学学生多读课本,而且在数学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多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在自学、质疑和知识回顾等环节中进行:1.阅读要有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2.对学生阅读的结果要检查、反馈;3.要坚持训练,养成习惯。
五、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有不少教师思想守旧,在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下,不是围绕学生的需要来组织教学,而是希望每一节课能够按照自己备课时所设想的那样,不出一点差错地进行,不要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例如:许多公开课由于教师事先准备“充分”,结果一堂课非常流畅地就上完了,其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这种课堂教学学生被摆在什么位置,效果又体现在哪里呢?而且教师的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强迫、牵制,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来。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把质疑问题的权利还学生:1.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采用“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刨根问底”等策略,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2.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要过多地评价,绝对不能冷嘲热讽;3.学生所提问题要有回应,不能作为教学的一种点缀;4.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六、把研究的权利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寻新知识,只是不厌其烦地讲授,过多地包人代替不仅占用了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能力便得不到发展。
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中“开而弗达”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探究学习能力:1.创设探学习的情境。教师对于学生能够经过探究发现的结果,就要及时放手,科学引导安排,指出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培养探索能力。2.教给探究的方法。学生如果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支撑,就会有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过程变成不断发现、不断收获、充满乐趣的过程。3.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教师始终不能放弃指导。
七、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传统“秧田式”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充分、有效的交流,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作教学、互动教学,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双边、多边交流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1.采用配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2.明确配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要求,学生自己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学生自己当“小先生”互帮互助等等;3.教师要适时指导,推动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八、把失误的权利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不少学生不能够放开来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一部分学生也表示:“我害怕说错了,老师、同学会笑我。”一个学生答错了,再举手时教师就不叫他了。一个“错”字禁锢着学生。
课堂教学中要把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还给学生:1.教师自身,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答错的学生不能加以讽刺和嘲笑;2.学生发言答错后可以有改正错误的机会;3.错误由学生自己改正后可以改变得分等等。
九、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定的权利基本上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了评价上体现不出来。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自主能力,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注重学习行为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以行为结果来判断;2.课堂教学中除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要增加学生自我评定的环节。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设计自我评价表,定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这种多方面的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省和客观评价能力,又活跃了课堂学习的心理气氛,真正达到以评激学的效果。
十、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由于严重的包办代替和能力的局限,使教师无法开展和驾驭“放开来”的课堂教学,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答案浇灭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学生不多想其它的方法、形式,怕出错,怕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创新热情荡然无存。
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的形象自居和出现,而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出现,指导、辅导、点拔学生;为此,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天性中有发表自己的与众不同见解的欲望,不要把学生一些自我个性的释放、自然天性的流露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扰乱、统一方的方法、思路,避免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方法;留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法:鼓励与众不同给学生,不要过多的纪律约束;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更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果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要求的教育工作者。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认知心理学有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现代教学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必须转变传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中了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十分严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后,都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出结果就急不可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答到点子上,教师也会急匆匆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迫不及待地抛出答案,使教学回到“正轨”。结果使学生的思维造成极大的依赖性:“这题我不会做,老师总会讲的!”课堂上别人回答问题,学生常常是在一边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一天天地懈怠,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学生思考的权利实际上是被剥夺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应该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1.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2.避免提出过于简单和琐碎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需要动脑后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3.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把问题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认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4.教师要示范并要求学生通过“出声的思维”,即:用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大家;5.训练学生学会反思,以区分“行不行”、“好不好”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把动手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有效地学习活动应该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唯一表演者,学生更不能成为讲台下的看客,必须把动手操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1.能够动手操作的,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动手的操作,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贴一贴、量一量、称一称、掂一掂等动手实践环节中学习知识;2.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果要及时肯定、展示,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三、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教师满堂讲,其主导地位错误地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位置,使学生处于被动,学生无法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和稍差,自由发表意见会带来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这种“混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允许的。
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很好体现。要在讨论疑难问题、归纳概括中心内容等环节,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1.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表达见解的机会;2.要减少纪律的约束,如上课必须抱臂坐正,不能发出多余的声音等;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且不报偏见,从正面引导。
四、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的阅读学习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在不少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电脑演示、角色扮演、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层出不穷,而学生的课本却很少,甚至一次也没有翻开过。不仅在语文、外语的教学学生多读课本,而且在数学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多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在自学、质疑和知识回顾等环节中进行:1.阅读要有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2.对学生阅读的结果要检查、反馈;3.要坚持训练,养成习惯。
五、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有不少教师思想守旧,在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下,不是围绕学生的需要来组织教学,而是希望每一节课能够按照自己备课时所设想的那样,不出一点差错地进行,不要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例如:许多公开课由于教师事先准备“充分”,结果一堂课非常流畅地就上完了,其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这种课堂教学学生被摆在什么位置,效果又体现在哪里呢?而且教师的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强迫、牵制,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来。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把质疑问题的权利还学生:1.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采用“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刨根问底”等策略,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2.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要过多地评价,绝对不能冷嘲热讽;3.学生所提问题要有回应,不能作为教学的一种点缀;4.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六、把研究的权利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寻新知识,只是不厌其烦地讲授,过多地包人代替不仅占用了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能力便得不到发展。
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中“开而弗达”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探究学习能力:1.创设探学习的情境。教师对于学生能够经过探究发现的结果,就要及时放手,科学引导安排,指出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培养探索能力。2.教给探究的方法。学生如果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支撑,就会有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过程变成不断发现、不断收获、充满乐趣的过程。3.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教师始终不能放弃指导。
七、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传统“秧田式”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充分、有效的交流,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作教学、互动教学,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双边、多边交流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1.采用配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2.明确配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要求,学生自己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学生自己当“小先生”互帮互助等等;3.教师要适时指导,推动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八、把失误的权利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不少学生不能够放开来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一部分学生也表示:“我害怕说错了,老师、同学会笑我。”一个学生答错了,再举手时教师就不叫他了。一个“错”字禁锢着学生。
课堂教学中要把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还给学生:1.教师自身,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答错的学生不能加以讽刺和嘲笑;2.学生发言答错后可以有改正错误的机会;3.错误由学生自己改正后可以改变得分等等。
九、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定的权利基本上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了评价上体现不出来。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自主能力,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注重学习行为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以行为结果来判断;2.课堂教学中除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要增加学生自我评定的环节。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设计自我评价表,定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这种多方面的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省和客观评价能力,又活跃了课堂学习的心理气氛,真正达到以评激学的效果。
十、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由于严重的包办代替和能力的局限,使教师无法开展和驾驭“放开来”的课堂教学,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答案浇灭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学生不多想其它的方法、形式,怕出错,怕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创新热情荡然无存。
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的形象自居和出现,而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出现,指导、辅导、点拔学生;为此,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天性中有发表自己的与众不同见解的欲望,不要把学生一些自我个性的释放、自然天性的流露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扰乱、统一方的方法、思路,避免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方法;留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法:鼓励与众不同给学生,不要过多的纪律约束;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更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果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要求的教育工作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