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 我来答
zgrbkr
高能答主

2018-01-03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9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8113万
展开全部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乐意学,很少考虑。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自主,关键也是自主。没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无从谈起。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在思想上要转变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自觉地学好语文。
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1.适应形势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学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打破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多采取自主式、探究式、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紧迫性,教师不迅速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就要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就要延误下一代的素质教育。
2.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生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挥者。教师必须从课堂上关注学生开始,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不压制、不打击,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果对学生的问题不重视,就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可能从此会失去提问题的乐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思考的人。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对老师讲解的例题的解法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解法,并对学生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中好的解法要在全班进行表扬,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要鼓励学生“找碴儿”,找教科书的碴儿,找教师的碴儿,这样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学生确立自信心,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再次,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想什么问题,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问题,教师必须事先估计,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3.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而非支配学生的控制者。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名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索”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索”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新课程的主动权。为了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的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问题改成了探索性问题,这些探索性的问题的条件、结论等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教师应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而非支配学生的控制者。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名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索”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索”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新课程的主动权。为了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的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问题改成了探索性问题,这些探索性的问题的条件、结论等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教师应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掌握相关的资料,科学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达到的效果,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深透、探索得深透,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组织、心理、学具、教具等各个方面。为了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合理的用作游戏、竞赛、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为了使探索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教师要运用揭示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材,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办法,层层递进,配备大量的变式练习;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独立的学习,但学生主动、独立的探索,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无意义的探索,对学生探索的情况,教师应科学的、合理的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

二、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指导预习,使学生按一定的步骤进行自学,引导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从三年级始,教师便可按下列步骤训练学生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懂课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样不仅能启迪思维,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品读课文。文章写得精彩的词句、语段,可以让学生反复品味、朗读。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语段的要求,先将预习纳入课内,然后逐步放手课外预习。但有一点,教师在学生预习时或预习后,都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能有针对性地“教”。学生已懂的,教师不讲、少讲,似懂非懂的教师要启发、引导;不懂的教师要精讲或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2.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帮助学习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时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尽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当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为学生所感受时,课文内容也就被学生理解了。而投影、录音机、课件、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也为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
3.鼓励质疑,让充分学生思考、讨论,创新学习
对于课文中疑点和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一讲了事,而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中,人人动脑,互相启发,促进思维。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或几个合理意见作为结论。这种学生想,学生议,学生作结论的方法,开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针对“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做得对吗?”
这个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福勒做得对,因为他是为了避免对手受伤而放弃射门,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有的认为他做得不对,他把可能到手的胜利和球队的荣誉弃之不顾,是不应该的。不管如何,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福勒的体育道德风范,受到一次人性美的教育。
4.品词析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评点能力,引导学生在语言中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提出自己喜爱的词、句、段,并让他们反复品析,说出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这样做,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也是有效的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获得新奇之点”,给学生增添新的信息,从而为他们以后实际中的语言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如在学完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美的词句,并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喜欢‘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一句,因为他把枝条快速生长的情形写出来了,非常生动形象。”另一位学生说:“我喜欢‘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的,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的’这一句,‘葱葱茏茏’‘密密层层’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小兴安岭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特点。”这样,通过品析,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就更深,更能全面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真正实现了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复杂的,改革的渠道是多样的,但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围绕“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那么,学生真正乐学、会学,自主学习的日子将不远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