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得罪谁了,为什么隋唐四代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
隋唐的历史,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但有一点外交政策却是出奇的一致,就是要征服东北的高句丽!为了这个目标,隋唐的四代帝王,不惜耗费国力、财力,固执的发兵高句丽,征服他们。这个过程是怎样的,这么兴师动众又是为了什么呢?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别看这个弹丸之地,在当时也算一个强国。高句丽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它为核心的体系,不仅不向中原政权臣服,还强迫黑水??和百济新罗对它称臣,脱离以隋唐为核心的纳贡体系。这是中原王朝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历经隋唐几代帝王,都剑指高句丽,发了疯一般对它用兵。
隋文帝时期,隋朝把灭高句丽定为国策。他向高句丽国王下诏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这是赤裸裸的威胁,然高句丽不听,反而不断侵袭辽西。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但陆军部队在途中遇到瘟疫,战斗减员严重;水军部队则遇到风浪,死者十之八九。隋文帝这一次进攻计划功败垂成,实为可惜,也是高句丽命不该绝。
隋炀帝即位后,更是热衷于征伐高句丽。他先后三次御驾亲征,摆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态势。第一次是以高句丽不臣为借口,征伐天下兵卒号称两百万,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次攻破了辽东城,却中了高句丽大将诱敌深入之计,在平壤城下久攻不破,被迫还师。
第二次和第三次是连续两年进行的,此时已经耗费民力,虽然仍然是大军压境,就是无法取得全功。而且这三次远征高句丽让隋炀帝惹上了大麻烦,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传唱南北,鼓动百姓起事造反,瓦岗寨翟让、李密起义、李渊太原起兵让隋朝顾此失彼,丢掉了天下。可以说,远征高句丽也是隋朝灭亡的间接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时刻以隋亡为教训,基本上是隋炀帝做的事情,他就不做。但是在对待高句丽的问题上,却是个例外。即使这时候高句丽向唐表面上称臣,天可汗也不打算放过他们。第一次征讨是太宗亲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虽然没有取得全功,但这次不像隋炀帝的三次征讨,战果远大于损失,高句丽的首级就带回来四万多具。这一次高句丽离灭国只差那么一口气,此后唐太宗接受群臣建议,用偏师对高句丽进行骚扰,使其疲于应付,逼得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唐太宗的主力也三次征伐高句丽,虽然没有使其灭国,但也让高句丽陷入了兵疲粮荒的境地。最好的机会留给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高句丽联合百济欺压新罗。在新罗的求救下,唐高宗使用苏定方、薛仁贵等人征讨高句丽。这时候唐军意气风发,高句丽则陷入内乱,最终高宗灭掉了高句丽,完成了隋唐四代帝王的心愿。
597年,高句丽平阳王联合靺鞨攻击大隋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最后结果是隋军损失惨重,高句丽上表称臣。
但是后来高句丽又不老实,于是隋炀帝时候不断地进攻它。
到了唐朝,贞观十七年,新罗国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前往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不过这里有没有受到隋朝时的影响,就难说了。
大唐比大隋靠谱多了,所以最后灭掉了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