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又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
一、提供观察、操作活动机会,在亲历体验中积累经验。
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动脑、动手又动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
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现两袋盐的外包装,了解它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再让学生动手去用台称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看看与实际相差多少;
最后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这样,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能够有效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二、提供探究、思考活动机会,在猜想、验证中积累经验。
探究经验的积累必须是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的思考、探索、研究。在探究、思考活动中取得经验,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先从“抛硬币”游戏导入,初步感知。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生1:正面会朝上。生2:反面会朝上。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学生小组活动,再汇报交流。活动后小结: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说:(
)正面朝上,( )会反面朝上。师:你会用一个词语填空吗?引导学生说出:可能。
再活动探究,1.体验“可能”:师:在装有3个白球和3个红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学生再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小组汇报。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2.体验“不可能”: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3、体验“一定”:教师出示一盒球,摇均,请学生先猜再摸球。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摸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生1摸出的是白球。生2摸出的还是白球。生3摸出的依然是白球。生4答:我知道下来摸出的还是白球,因为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师:怎么装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生: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
最后学生自己设计摸球游戏:袋子里放什么球1、一定是红球?2、可能是红球?3、不可能是红球?来进一步验证规律。
教师应提供这样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在猜想中拓宽思路,在验证中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三、提供总结反思机会,在方法优化中积累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在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但总结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化,在反思中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因而,反思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计算长方体的落水管的表面积,有的学生先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减去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引导学生:上下两个面其实是空的,能否再简单些?学生受启发后,发现直接把四个侧面的面积相加的和
,就是表面积了。再进一步观察:这落水管的上下口,你又发现了什么?(是正方形),学生反思后得出:只要求一个侧面的面积,再乘4就可以求出落水管的表面积了……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思维品质,在反思中方法优化,形成策略,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提供课后延伸机会,在综合活动中积累经验。
“课后延伸”是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后延伸”题,让学生的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经验得以进一歩积累。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个“黄金分割点”的作品。再如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后,设计“小小超市”的情境活动:将学生的玩具展示成商品,帖上单价,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人民币自主购物,算一算“1元钱可以买什么?”“1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喜欢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将枯燥的“人民币的认识”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在这样的综合活动中学生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应用意识,真正实现“得利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总之,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提供观察、操作活动机会,在亲历体验中积累经验。
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动脑、动手又动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
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现两袋盐的外包装,了解它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再让学生动手去用台称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看看与实际相差多少;
最后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这样,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能够有效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二、提供探究、思考活动机会,在猜想、验证中积累经验。
探究经验的积累必须是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的思考、探索、研究。在探究、思考活动中取得经验,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先从“抛硬币”游戏导入,初步感知。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生1:正面会朝上。生2:反面会朝上。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学生小组活动,再汇报交流。活动后小结: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说:(
)正面朝上,( )会反面朝上。师:你会用一个词语填空吗?引导学生说出:可能。
再活动探究,1.体验“可能”:师:在装有3个白球和3个红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学生再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小组汇报。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2.体验“不可能”: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3、体验“一定”:教师出示一盒球,摇均,请学生先猜再摸球。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摸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生1摸出的是白球。生2摸出的还是白球。生3摸出的依然是白球。生4答:我知道下来摸出的还是白球,因为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师:怎么装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生: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
最后学生自己设计摸球游戏:袋子里放什么球1、一定是红球?2、可能是红球?3、不可能是红球?来进一步验证规律。
教师应提供这样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在猜想中拓宽思路,在验证中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三、提供总结反思机会,在方法优化中积累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在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但总结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化,在反思中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因而,反思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计算长方体的落水管的表面积,有的学生先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减去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引导学生:上下两个面其实是空的,能否再简单些?学生受启发后,发现直接把四个侧面的面积相加的和
,就是表面积了。再进一步观察:这落水管的上下口,你又发现了什么?(是正方形),学生反思后得出:只要求一个侧面的面积,再乘4就可以求出落水管的表面积了……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思维品质,在反思中方法优化,形成策略,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提供课后延伸机会,在综合活动中积累经验。
“课后延伸”是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后延伸”题,让学生的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经验得以进一歩积累。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个“黄金分割点”的作品。再如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后,设计“小小超市”的情境活动:将学生的玩具展示成商品,帖上单价,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人民币自主购物,算一算“1元钱可以买什么?”“1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喜欢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将枯燥的“人民币的认识”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在这样的综合活动中学生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应用意识,真正实现“得利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总之,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