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好初中数学导学案
2017-12-2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我区的课改工作正在从层面走向深入,我校的课改工作也从理念走向实践,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也都在这场变革中摸爬滚打,不断探索、不断成长。下面我就以“如何编写数学导学案”这一主题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供大家指正。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由教师根据课题或课时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二、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
三、导学案的作用: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1、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2、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3、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4、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5、是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6、是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四、导学案的模式:
最初:太谷学案的基本模式+课堂检测,具体步骤为: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探究--课堂检测六个环节。缺点:环节繁琐,内容偏多,一节课无法彻底完成。
发展为:四环节 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分层练习--课堂检测,将上面3、4、5环节合并为分层练习,要求在题型设计上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在写导学案时,强调:导案、学案分开写,导案重点写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要做些什么,对问题情景如何创设,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讲解点拨,各环节的操作方式是什么,每一环节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等。学案则只向学生呈现各个学习环节。缺点:增多了教师的教学环节,加大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每天忙于写各种书面上的内容,不能或没时间静下心来钻研教材、教学。
我个人赞成导案学案合二为一,即发给学生的是学案,教师手中的是学案+导案。
五、导学案的组成: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温故互查,课题引入,自主探究,分层练习,学法指导,作业布置,课堂检测,
1、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我们要注意:
(1)学习目标可从三个方面来设定: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如《不等关系》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不等号涵义,说出不等式的意义,会用不等号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其中“知道、说出、会用、表示常见的”等词语既表示学习方式又指出了达标程度。
(2)学习目标和“自主探究环节”大致对应 。
(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 。 我们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过去习题超前布置的现象,减小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所以,目标确定的恰当与否致关重要。可以采用自己钻研或教研集体探讨等方式。
2、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重点。从而提醒学生重点要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
学习难点:会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温故互查内容的设计:
复习以往学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为学习本节打下铺垫。
本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需复习一下相关内容:
(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3)、在小学,你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
(4)、如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以上三部分都应写在学案中,呈现于学生。
4、课题引入:
一个好的引入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一个自然、流畅、恰当的引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常用的引入有:故事引入、设疑引入、复习引入等。
此环节应写在导案空间中。
5、自主探究的设计:
这一环节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应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在这一环节中,导学案要为学生划定学习范围,提出学习要求,启发学生思考。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中,我这样设计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6、分层练习的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练习的“弹性权”,一般设计2-3组练习,即基础巩固、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题,题型要由易到难,要体现典型性、代表性,拓展性,第三组练习最好渗透与本节知识相关的中考题。这样使差生有饭吃,优生吃得饱,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以上五、六部分都应写在学案中,呈现于学生。
7、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数学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数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知识学习和培养能力并重的目的。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探究活动达到尾声时,教师可引导说明,解决四边形问题时常常采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因此,四边形问题常用辅助线是对角线。又如在《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中,用到了“割补法”探究勾股定理,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时,“割补法”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求是常用方法。即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适时的点拨与提升。这部分可写在学案的导学空间里。
第二种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这部分应是教师在学案教学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醒与指导,导学案中不需写出。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再次反馈活动,布置时要与本节内容紧密结合,要适量,最好分层布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供不同层次学生都可吃饱。
9、课堂检测:
这部分的题目是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应以基本题为主,可适当掺一道中等学生的能力升级题,题量控制在3--5道。一般在课堂最后5分钟进行。并与导学案分开纸张,最后才发于学生。
六、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此原则尤其注意。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
怎样设计问题?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进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以为是怎样的”“你判定的根据”“你的理由”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七、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更是集体的智慧。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把握差导较大,对用学案实现课堂导学存在一定分歧,所以,我们倡导把编写的学案以备课组、或教研组进行审核,对每一个教学目标必须达成共识。
2、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
(1)每堂导学案以B4纸一页设计为最佳,当学生打开一节学案后将不另外翻页。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4)应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留有空间。
总之,数学“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案”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通过对“导学案”的实施,真正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乐学”。当然,在使用
“导学案”时,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由教师根据课题或课时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二、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
三、导学案的作用: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1、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2、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3、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4、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5、是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6、是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四、导学案的模式:
最初:太谷学案的基本模式+课堂检测,具体步骤为: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探究--课堂检测六个环节。缺点:环节繁琐,内容偏多,一节课无法彻底完成。
发展为:四环节 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分层练习--课堂检测,将上面3、4、5环节合并为分层练习,要求在题型设计上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在写导学案时,强调:导案、学案分开写,导案重点写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要做些什么,对问题情景如何创设,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讲解点拨,各环节的操作方式是什么,每一环节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等。学案则只向学生呈现各个学习环节。缺点:增多了教师的教学环节,加大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每天忙于写各种书面上的内容,不能或没时间静下心来钻研教材、教学。
我个人赞成导案学案合二为一,即发给学生的是学案,教师手中的是学案+导案。
五、导学案的组成: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温故互查,课题引入,自主探究,分层练习,学法指导,作业布置,课堂检测,
1、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我们要注意:
(1)学习目标可从三个方面来设定: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如《不等关系》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不等号涵义,说出不等式的意义,会用不等号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其中“知道、说出、会用、表示常见的”等词语既表示学习方式又指出了达标程度。
(2)学习目标和“自主探究环节”大致对应 。
(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 。 我们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过去习题超前布置的现象,减小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所以,目标确定的恰当与否致关重要。可以采用自己钻研或教研集体探讨等方式。
2、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重点。从而提醒学生重点要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
学习难点:会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温故互查内容的设计:
复习以往学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为学习本节打下铺垫。
本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需复习一下相关内容:
(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3)、在小学,你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
(4)、如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以上三部分都应写在学案中,呈现于学生。
4、课题引入:
一个好的引入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一个自然、流畅、恰当的引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常用的引入有:故事引入、设疑引入、复习引入等。
此环节应写在导案空间中。
5、自主探究的设计:
这一环节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应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在这一环节中,导学案要为学生划定学习范围,提出学习要求,启发学生思考。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中,我这样设计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6、分层练习的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练习的“弹性权”,一般设计2-3组练习,即基础巩固、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题,题型要由易到难,要体现典型性、代表性,拓展性,第三组练习最好渗透与本节知识相关的中考题。这样使差生有饭吃,优生吃得饱,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以上五、六部分都应写在学案中,呈现于学生。
7、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数学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数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知识学习和培养能力并重的目的。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探究活动达到尾声时,教师可引导说明,解决四边形问题时常常采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因此,四边形问题常用辅助线是对角线。又如在《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中,用到了“割补法”探究勾股定理,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时,“割补法”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求是常用方法。即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适时的点拨与提升。这部分可写在学案的导学空间里。
第二种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这部分应是教师在学案教学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醒与指导,导学案中不需写出。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再次反馈活动,布置时要与本节内容紧密结合,要适量,最好分层布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供不同层次学生都可吃饱。
9、课堂检测:
这部分的题目是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应以基本题为主,可适当掺一道中等学生的能力升级题,题量控制在3--5道。一般在课堂最后5分钟进行。并与导学案分开纸张,最后才发于学生。
六、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此原则尤其注意。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
怎样设计问题?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进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以为是怎样的”“你判定的根据”“你的理由”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七、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更是集体的智慧。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把握差导较大,对用学案实现课堂导学存在一定分歧,所以,我们倡导把编写的学案以备课组、或教研组进行审核,对每一个教学目标必须达成共识。
2、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
(1)每堂导学案以B4纸一页设计为最佳,当学生打开一节学案后将不另外翻页。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4)应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留有空间。
总之,数学“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案”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通过对“导学案”的实施,真正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乐学”。当然,在使用
“导学案”时,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