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少有才名,文学造诣很高。和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高度评价他的才情:“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而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丕与曹植兄弟二人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故事就是曹植七步成诗,化解了兄弟两人的危机。因此曹丕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心地残忍,不择手段的恶人形象。而且据称曹操更喜爱曹植,那么最后他为何选择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呢?
首先,在封建时期选择继承人,本就不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喜好。氏族里面有着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分,自古废长立幼就是取乱之道。曹丕作为曹植的兄长,拥有优先继承权。曹丕还活着,立曹植为继承人就违背了祖制,不符合封建社会礼法要求。而且曹植树大根深,如果强行扶持曹植上位,曹丕绝不会善罢甘休。况且曹操晚年,魏国政治局势动荡不稳,面临内忧外患。曹丕一派实力不容小觑,强行废长立幼,很容易引起内斗。此时脆弱的魏国绝对经不起政治斗争,为了保全大局,曹操也要牺牲个人的私欲。
另外曹丕虽然在文学方面不如曹植成就高,但在政治方面,他比曹植更适合做君王。如果说曹植遗传了曹操的才华,那么曹丕就完全遗传了曹操的政治目光和远见。他在位时期,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有能力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可惜他仅仅做了七年皇帝就死了,没能完全施展他的政治才能。
更何况比起曹丕和曹植,曹操有更心仪的人选。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冲,曹冲自小聪慧过人,而且天性仁厚,深得曹操宠爱。可是天妒英才,曹冲在十三岁时因病早夭,曹操为此悲痛不已。曹丕同曹植,我觉得他们都有同曹操相似的地方,曹操也不见得就更偏向曹植。况且曹丕善权谋,有司马懿和吴质等大臣的帮助,更具竞争力。所以他能在最后的继承权争夺之中战胜曹植,顺利登基为王,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这一点以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曹操的内心有合适的人选,那就是曹冲。这个孩子他非常的喜欢,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如果他成为曹魏的统治者,他不用担心国家治理方面,凭曹冲的才能一定可以治理好国家的,也不用担心兄弟相残。正是心中有了人选,他才在犹豫。
随后曹冲把这件事情先放下,想再等等。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曹冲生了一场大病,曹操知道后,亲自向上天保佑,希望他能健康。最后还是走了,曹冲的死,不仅令曹操伤心,更是他没了选择的余地,只有立曹丕为太子。
如果曹冲没死的话,曹操会有很大的可能,立曹冲为太子。曹操曾经在很多公共场合夸赞曹操,而群臣也有很多人对曹冲很满意,可惜的是天妒英才。这也是曹冲在的时候,曹操犹豫不决的原因,直到曹冲死后,才立曹丕为太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