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南缘丹河和东大河流域的层状地貌结构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云台山地质公园所在的太行山南缘主要发育峪河、子房河、青龙洞河、东大河(群英河)、青天河、丹河、石河(逍遥河)、仙神河和沁河等中小型河流。考虑到丹河、东大河与子房河流域的地貌发育演化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下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对比。
丹河和东大河是太行山南缘两条规模较大的河流,在山地中两者都呈现出典型的曲流河特点,表明它们都是在较长的地史时期中发展起来的。其中前者为常年性河流,隶属于黄河水系,发源于丹株岭一带,流域面积约3150km2,流域内建有青天河水库,构成了青天河景区的主体。后者为季节性河流,隶属于卫河水系,发源于五股泉,流域面积为333km2,其中建有群英水库,峰林峡景区位于该流域范围内。从河谷地貌的特点来看,这两条河流也可看作是南太行地区一些先成河的典型代表。
分析多条横跨东大河和丹河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东丹河不同河段的北东—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地形剖面(图3-1),发现在该流域范围内,海拔1000~1400m高度普遍发育一级高出主要河流的河床400~600m的夷平面即太行期夷平面。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夷平面上,常见村庄、农田和厚度不等的风化壳分布。该期夷平面一般在河流溯源侵蚀尚未涉及到的河间分水岭地带最为发育,离开分水岭,向山麓方向和靠近河谷,夷平面常由于河流、冲沟的侵蚀切割和剥蚀作用而被纵横分布的山梁和残留的山峁面所代替。并且从流域的上游到下游方向,伴随河床高度的下降,该夷平面的分布高度也逐渐降低,一般从河流源头附近的1300m左右逐渐降到河流中下游附近的1000m左右。在靠近规模较大的河谷附近,夷平面往往被河流深切数百米不等,原始的夷平面形态由于被侵蚀作用破坏殆尽而很难辨认,但河谷两侧大致等齐的峰顶面仍暗示夷平面的存在。
在深切夷平面的河谷中发育典型的层状阶梯地貌。其中,最显著的地貌面是拔河高度达200m左右的所谓“盘状”或“U”形宽谷面即唐县期夷平面(图3-1)。该期夷平面在河中一般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从上游到下游的出山口附近,其海拔从1000m左右逐渐降低到300m左右。由于河流或冲沟的后期侵蚀作用,该期夷平面并不是在河谷的任何地段都保存得很好。只在后期侵蚀作用较少顾及到的河曲和河流汇合地段或由于河流迁移而被废弃的古河道附近才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在中上游河谷中,该期地形面主要表现为拔河150~250m的谷肩、古河道和河曲谷地凸岸一侧的山峰面。向上游方向,唐县面海拔在逐渐增高的同时,逐渐过渡为河谷面或河源盆地面。向山麓地带,该夷平面逐渐扩展、过渡为海拔300~500m的山麓侵蚀面,并由于后期的侵蚀切割局部成为山梁和山峁面。在太行期与唐县期夷平面之间,是高200~300m的地形陡坎,由于该区的岩石地层主要表现为近水平产状的厚层的碳酸盐岩层和中薄层的碳酸盐岩与砂、页岩或泥岩互层相间分布的特点,因此在地形陡坎中常见因为岩性差异所形成的阶梯状岩坎地貌发育。
图3-1 横切河谷的地形剖面图
A—丹河地区;B—东大河地区
切割唐县期夷平面的谷地在丹河和东大河流域多表现为深切峡谷,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岩坎、裂点和类似石林的石峰等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态,以阶地最为常见。据在丹河支流青天河的观察资料,该流域内至少发育4级拔河高度分别为约100m、50m、25m和3~5m的河流阶地T4-T1。其中T4和T3在丹河和青天河一带分布比较广、发育也较好。前者在红旗水库大坝两侧几乎连续分布,顶部被红色土覆盖,并构成峡谷中“U”形谷的底面;后者在河谷中断续分布,常夹黄色砂层或粉砂层,发育在切割U形谷的“V”形谷中。在相当于T3和T4前缘或阶地面的高度上,常见岩溶钙华堆积和溶洞发育,如三姑泉和千奇洞即分别分布在相当于T3和T4的阶地前缘部位。除阶地外,在河床纵剖面,经常见到河流溯源侵蚀所形成的河流裂点和由于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差异所形成的岩坎,在小型的岩坎和裂点处则形成小型的瀑布或跌水。另外,在阶地面上和沟谷中还常见类似峰林的石峰、石壁和石柱等地貌。
2024-11-0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