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毕业生就业出现的慢就业现象?
慢就业,如果只是为了一味逃避就业,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然后啃老。这就只会演变为一种很糟糕的状态,逃避竞争。慢就业不等同于不就业,它是有期限的,一般在一年内是最合理的。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17年又将迎来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难”的现实如此。
"毕业即工作”的择业观在内地逐渐“松绑”,“慢就业族”和“待定族”正兴起,与此同时“慢就业”、“错峰就业”等新观念正悄然兴起。事实上,“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
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伴随中国就业观念的转变,“慢就业”“间隔年”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尤为普遍。
”慢就业“正悄然兴起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7月,腾讯发布的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选择“不就业”的“95后”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
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排第三。不可否认,“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状的一部分。有专家分析说,“慢就业”折射出大学生一些新的就业观。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和宽容度都在增加。
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年轻人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有越来越高的追求,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他们对于就业的观念不仅局限于“朝九晚五”,而是选择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