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熙王朝评价
展开全部
经过沸沸扬扬的炒作,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把无数男女老少的眼睛诱惑到了荧屏上。
观地讲,康熙是我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但他的所有作为,无不为了巩固和发展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他即位后,血腥镇压一切不满和反抗力量,开创了大清黑暗文字狱的先河,闭关锁国,千方百计加强专制集权,优容贪官污吏,肆意榨取民脂民膏……然而,这一切最本质的真实的黑暗一面全被《康》剧全然隐去或淡化了。让我们参照历史真实,看看《康》剧的“新奇”艺术所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及其思想内涵吧。这里仅举两个问题―――
一、到底是恶政还是德政?关于迁界。《康》剧告诉我们,康熙为了消灭明郑势力,统一台湾,颁布对东南沿海地方实行迁界禁海政策,令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寸板不准下海”。并通过该王朝官僚阶层的代表人物姚启圣的嘴,颂扬这项政策的正确性、英明性与仁慈性:“……父老乡亲们,为你们的长治久安,求你们迁界禁海啊!启圣已在内地为你们准备了庄稼地,你们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说了,三年不纳粮,三年后,这里的土地还是你们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车马不够,用军营的车马载你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轿子,抬着去!”于是,在镜头上,我们看到“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轿子,由兵勇们抬着走……”
康熙对待台湾的问题,实质上无非是为了消灭敌对势力,巩固满清政权.
许多史籍均载明,清军奉诏迁界,到处摧城焚居,烧杀掳掠,逼逐沿海人民抛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而入内地。仅闽南一带沿海,数万数十万人民因此项政策遭到灭绝人性的掳杀。光一个小小的东山岛,一次迁界就被杀被掳三万余人(《东山县志》)。《台湾郑氏始末》载: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湾外志》载:东山岛上“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子,失父离妻,老稚填于沟壑,骸骨白于荒野”。在整个沿海迁界惨案中,东山岛并非特殊个例,尚且不仅迁界一次。直至康熙十九年宣布复界,东山人民返回家园十仅二三……
这种血淋淋的史实,却被《康》剧粉饰为春风化雨般的仁慈善举。长达十六年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黑暗日子,竟被说成“借用三年”的“长治久安”;用刀枪杀死和掳掠而去被说成“坐着官府的轿子”走。明明是专制统治者对人民施行的暴政恶政,却被美化为仁政德政。
二、到底是谁想卖国?关于郑经。《康》剧如此描写,清水师提督施琅攻破澎湖,守澎郑军大将刘国轩逃至台湾延平王府。郑经问冯锡范:“荷兰人揆一现在何处?……派快船传命,请他助战,告诉他如能助我击败清军,将来台湾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么有什么”;“台湾是先王传于我的,我宁予外寇,不予长毛……”一段文字对话,活脱脱勾勒出郑经一副意欲卖国求安的嘴脸(史实中,此时郑经已病亡,由其儿子郑克爽据守台湾)。
到底是谁想卖国?史籍载明,不是郑经,恰恰相反,是那个大清国的皇帝康熙。《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
史实告诉我们,康熙及其清王朝长期与荷兰侵略者狼狈为奸,并预约合谋,妄图从中国人民手中再次夺回台湾,帮助荷兰侵略者恢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直至施琅攻占台湾后,康熙仍想把台湾的领土主权出让给外国强盗,只因施琅等人力谏才未成。谁想卖国?一目了然。然而这一副彻头彻尾的卖国嘴脸,却被《康》剧栽赃栽到郑经头上去了。使一个继承先父郑成功事业,为保卫台湾,捍卫祖国领土,曾多次率军与妄想卷土重来的荷兰侵略者浴血奋战的郑经,于死后三百多年的今天,蒙受了奇耻大辱。
尽管《康》剧的编导及其同行者极力声明这是文艺作品,不能当作历史来读。但大多数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们,只会把《康》剧当成历史来读―――因为你既非“戏说”,也非“纯属虚构”,更不是《子虚王朝》,而是纯正明摆着的《康熙王朝》!
观地讲,康熙是我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但他的所有作为,无不为了巩固和发展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他即位后,血腥镇压一切不满和反抗力量,开创了大清黑暗文字狱的先河,闭关锁国,千方百计加强专制集权,优容贪官污吏,肆意榨取民脂民膏……然而,这一切最本质的真实的黑暗一面全被《康》剧全然隐去或淡化了。让我们参照历史真实,看看《康》剧的“新奇”艺术所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及其思想内涵吧。这里仅举两个问题―――
一、到底是恶政还是德政?关于迁界。《康》剧告诉我们,康熙为了消灭明郑势力,统一台湾,颁布对东南沿海地方实行迁界禁海政策,令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寸板不准下海”。并通过该王朝官僚阶层的代表人物姚启圣的嘴,颂扬这项政策的正确性、英明性与仁慈性:“……父老乡亲们,为你们的长治久安,求你们迁界禁海啊!启圣已在内地为你们准备了庄稼地,你们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说了,三年不纳粮,三年后,这里的土地还是你们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车马不够,用军营的车马载你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轿子,抬着去!”于是,在镜头上,我们看到“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轿子,由兵勇们抬着走……”
康熙对待台湾的问题,实质上无非是为了消灭敌对势力,巩固满清政权.
许多史籍均载明,清军奉诏迁界,到处摧城焚居,烧杀掳掠,逼逐沿海人民抛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而入内地。仅闽南一带沿海,数万数十万人民因此项政策遭到灭绝人性的掳杀。光一个小小的东山岛,一次迁界就被杀被掳三万余人(《东山县志》)。《台湾郑氏始末》载: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湾外志》载:东山岛上“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子,失父离妻,老稚填于沟壑,骸骨白于荒野”。在整个沿海迁界惨案中,东山岛并非特殊个例,尚且不仅迁界一次。直至康熙十九年宣布复界,东山人民返回家园十仅二三……
这种血淋淋的史实,却被《康》剧粉饰为春风化雨般的仁慈善举。长达十六年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黑暗日子,竟被说成“借用三年”的“长治久安”;用刀枪杀死和掳掠而去被说成“坐着官府的轿子”走。明明是专制统治者对人民施行的暴政恶政,却被美化为仁政德政。
二、到底是谁想卖国?关于郑经。《康》剧如此描写,清水师提督施琅攻破澎湖,守澎郑军大将刘国轩逃至台湾延平王府。郑经问冯锡范:“荷兰人揆一现在何处?……派快船传命,请他助战,告诉他如能助我击败清军,将来台湾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么有什么”;“台湾是先王传于我的,我宁予外寇,不予长毛……”一段文字对话,活脱脱勾勒出郑经一副意欲卖国求安的嘴脸(史实中,此时郑经已病亡,由其儿子郑克爽据守台湾)。
到底是谁想卖国?史籍载明,不是郑经,恰恰相反,是那个大清国的皇帝康熙。《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
史实告诉我们,康熙及其清王朝长期与荷兰侵略者狼狈为奸,并预约合谋,妄图从中国人民手中再次夺回台湾,帮助荷兰侵略者恢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直至施琅攻占台湾后,康熙仍想把台湾的领土主权出让给外国强盗,只因施琅等人力谏才未成。谁想卖国?一目了然。然而这一副彻头彻尾的卖国嘴脸,却被《康》剧栽赃栽到郑经头上去了。使一个继承先父郑成功事业,为保卫台湾,捍卫祖国领土,曾多次率军与妄想卷土重来的荷兰侵略者浴血奋战的郑经,于死后三百多年的今天,蒙受了奇耻大辱。
尽管《康》剧的编导及其同行者极力声明这是文艺作品,不能当作历史来读。但大多数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们,只会把《康》剧当成历史来读―――因为你既非“戏说”,也非“纯属虚构”,更不是《子虚王朝》,而是纯正明摆着的《康熙王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1-01-20
展开全部
该剧整体来看,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历史正剧。
该剧很多剧情在细节上有艺术加工,还有虚构,包括历史剧在内的文艺作品是可以有艺术加工的,也没必要把古代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历史"纪录片"。
另外,该剧有个别内容缺乏历史常识,比如,孝庄皇后说"我孝庄⋯⋯"。
该剧很多剧情在细节上有艺术加工,还有虚构,包括历史剧在内的文艺作品是可以有艺术加工的,也没必要把古代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历史"纪录片"。
另外,该剧有个别内容缺乏历史常识,比如,孝庄皇后说"我孝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看康熙王朝,最大的失误就是孝庄在世自称自己为孝庄皇后。
顺治皇帝的个人评价也是个有说话,各有评说。
顺治皇帝的个人评价也是个有说话,各有评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