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占据优势,为何最终董卓却不战而胜?
历史上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看似声势浩大。但其实各怀鬼胎,没有一个人能统一领导。最终导致了失败。人心齐,泰山移。十八路诸侯,虽然人数宠大,但各怀心思、一盘散沙。这样不但形成不了力量,反而互相猜忌、相互顷扎形成了反力量。
当时集中在酸枣的人马设立坛场进行盟誓,打出了讨伐董卓的大旗。不管怎样,天下讨董的形势已然形成。十八路诸侯中,在袁术等人的建议下共同推举了以袁绍为联军盟主、孙坚为先锋、袁术负责后勤粮草供应的政权组织构架,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分路杀向了京师洛阳。随后,其它地方的几支反对董卓的人马也宣布起事,这些决心讨伐董卓的人马都处于函谷关以东,故称关东联军。
关东联军来势迅猛,去得也干脆,除了对手的强大、自己人的内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天下真正的实力派们并没有加盟。关东诸侯联军名为讨伐董卓,实际上是各怀心思,保存实力,意在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地盘。表面上叫嚣的比谁都响亮,真正打仗时却都龟缩不前。
十八路诸侯中真正从内心里和行动上抗击董卓的也只有孙坚和曹操。孙坚名为乌程侯,实则依附于袁术,想在对抗董卓中凭着自己的实力建功立业;而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后,名声为诸侯所不齿,也想在抗击董卓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在沂水关外,还未及董卓亲自出马,只派遣了一个小小的华雄,就成功地灭掉了十八镇诸侯的嚣张气焰。
无论是曹操的孤军奋进也好,还是孙坚的全力以赴也罢。实质上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可以说都是打着天子的旗号来满足自己的野心。耐何,董卓也不是等闲之辈,无论你多少诸侯,声势滔天,我只守不战,只等你自己先去瓦解。真应了那句老话,打败自己的,不是敌人,正是自己。
十八路诸侯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还是难以取胜,最终却落到四散而走的下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盟主的袁绍的格局低下,起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导致无法凝聚人心,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