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哲学 佛教哲学思想
展开全部
佛教与一般宗教不同,有点象哲学.二者的共同点是:
1,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讨论怀疑,挑战权威.
2,否认造物主.
佛教好象又是宗教,与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1,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佛教的理论是尽头,顶点,是终极性的.
2,哲学强调验证和实践,佛教里有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证明和实践的.
济公活佛02567 在2009年12月12日 7:39说 ,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并在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这里还应当指出佛教对玄学和理学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学说取向的深刻影响。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言意和动静等问题,各执一端,相持不下。佛教学者僧肇着文,阐述非有非无、不知即知、动静相即的观点,客观上对玄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把玄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东晋以来,张湛《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文中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的显要地位也为佛学所取代。佛教对于理学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应当说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隋唐佛教大讲心性之学,大谈修持方法,对儒道造成了强烈的刺激,推动了儒学形态诸方面的变化:
第一,促进了儒学要典的确定。一些涉及心性修养问题的典籍《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表彰出来,与《论语》相配合,合称《四书》,作为儒家要典,以与佛教相抗衡,并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第二,推动了儒学学术旨趣的转移。宋明新儒学--理学和以往儒学风格不同,不是侧重社会政治伦理、少言性命之学,而是重视修心养性的性命之学。
第三,影响理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佛教心性学说着重讲人的本性与欲念对立,本性清净、觉悟,欲念污染、迷惑,应当去掉情欲妄念,恢复本性。这种本性与欲念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理学家所吸取,转化为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念,「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理学家的核心思想。
第四,促使理学修养方法的确立。佛教的止观学说,直指本心观念,即观心、禅定的方法,也为理学家所效仿,开成了主静、主敬的修养方法。禅宗与理学是唐宋时代儒、道、佛三教融合而成的两大思想文化成果。
1,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讨论怀疑,挑战权威.
2,否认造物主.
佛教好象又是宗教,与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1,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佛教的理论是尽头,顶点,是终极性的.
2,哲学强调验证和实践,佛教里有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证明和实践的.
济公活佛02567 在2009年12月12日 7:39说 ,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并在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这里还应当指出佛教对玄学和理学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学说取向的深刻影响。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言意和动静等问题,各执一端,相持不下。佛教学者僧肇着文,阐述非有非无、不知即知、动静相即的观点,客观上对玄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把玄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东晋以来,张湛《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文中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的显要地位也为佛学所取代。佛教对于理学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应当说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隋唐佛教大讲心性之学,大谈修持方法,对儒道造成了强烈的刺激,推动了儒学形态诸方面的变化:
第一,促进了儒学要典的确定。一些涉及心性修养问题的典籍《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表彰出来,与《论语》相配合,合称《四书》,作为儒家要典,以与佛教相抗衡,并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第二,推动了儒学学术旨趣的转移。宋明新儒学--理学和以往儒学风格不同,不是侧重社会政治伦理、少言性命之学,而是重视修心养性的性命之学。
第三,影响理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佛教心性学说着重讲人的本性与欲念对立,本性清净、觉悟,欲念污染、迷惑,应当去掉情欲妄念,恢复本性。这种本性与欲念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理学家所吸取,转化为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念,「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理学家的核心思想。
第四,促使理学修养方法的确立。佛教的止观学说,直指本心观念,即观心、禅定的方法,也为理学家所效仿,开成了主静、主敬的修养方法。禅宗与理学是唐宋时代儒、道、佛三教融合而成的两大思想文化成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