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

 我来答
军之魂789
2023-05-30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6万
展开全部

萨尔浒之战

明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役暴发,结果明军惨败而归,努尔哈赤统帅的后金占据主动权。此战役在历史上意义重大,称得上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于萨尔浒之战的失败,许多人是将其归咎于杨镐分兵。当时明军采取的是兵分四路,合而进之的策略。结果被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核心战术所破解。明军的兵力分散,给了努尔哈赤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阵失马、骡、驼二万八千六百余匹……

相对而言,后金军队则要灵活得多,而且他们处于守方,占据地利优势。如若合兵进之,后金军队完全可以就只需要盯着你这一路明军打就行了,不管是沿途设伏,还是背后袭扰。渔猎山林的女真人绝对能够给明军造成巨大的杀伤。甚至于正面硬刚,明军也不一定能占上风。

关于明军的兵力,历史上说法很多。有诸如明军十三万,后金六万,或者明军二十万,后金六万的说法。甚至于还有皇太极三十人大破明军四十万的神迹。

萨尔浒之战,太宗以三十精骑败明兵四十万,载在琅书。”

当时明军的参战总兵力顶多也就八九万。

《三朝辽事实录》有明确记载:主客兵共计八万八千五百三十余。

今合蓟镇援兵仅三万有余,选调宣大山西延宁甘固七镇兵马一万六千,蓟镇各营路兵丁数千,及辽镇招募新兵贰万,通共未满八万,将来分派数路,不免气势单薄,今刘綎议调各土司马步兵丁通计二万有奇”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数据:“未满八万”和“二万有奇”,估计差不多能有十万。但这些兵马,里面的土司军队只是议调,由于时间太紧,最终其实只来了七千人。

如果再加上朝鲜和海西女真的盟军,那差不多能有十来万。而后金军队则是六万,这个数据没多大争议。因为就当时的后金国力来说,能拉出六万人已经很不错了。

但明军数量虽多,质量却堪忧。根据兵部尚书黄嘉善的奏疏来看,这些明军里面,有两万是招募的新兵,有多少战斗力,真不敢保证,还有七千多是西边儿调来的土司兵马。他们的战斗力估计也够呛。此外西边儿调来的那些客兵,也不如人意。主将杨镐曾上书吐槽过,这些客兵羸弱不堪。

“西来所调兵马,仅有马林所统系是挑选,余皆尪羸不堪,且有未出关者。”

正儿八经有经验的,也就原本辽镇的老兵,他们有多少人呢?按照黄嘉善的说法,当时辽镇全额兵马也就是六万,除去守城的,也就能挤出来两万余。这些人如果加上蓟镇援兵,不到四万人。

辽东全镇额兵不过六万,除城堡驿站差拨外,实在仅贰万余人,各有防守之责,今合蓟镇援兵仅三万有余,换句话说,明军中真正能打的,其实也就这四万人,他们面对后金军队有优势吗?估计很难。

因为后金军队与原来明军面对的蒙古人不一样,他们并不是一味的骑兵袭扰战术。辽东山林密布,并不像蒙古那边的一片坦途。所以后金军队是步骑混编,玩儿的是正面冲杀。

战斗时,穿戴重甲的步骑兵冲锋在前;穿短甲的弓箭手在后掩护;最精锐的禁卫骑兵“巴牙喇”作为总预备队,随时接应。

这就意味着,明军如果采取抱团进攻的方式,必定会与后金军队产生一个正面的碰撞。或许能赢,但绝对是惨剩。这不是明军想要的战斗,他们的战略目标乃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最大限度地摧毁后金地政治中心,或者说那里才是明军理想地决战之地,毕其功于一役,将努尔哈赤歼灭在老巢,完成事实上地灭国,这也是杨镐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地原因。分进合击这种战术在军事应用上很常见。其本质就是利用地利在多个方向上进行有效机动,然后在会战地域合力对敌军实施多面攻击。

其既可以有效地分散牵制敌人,也可以缓解己方地后勤压力。因为信息不发达,指挥通信手段有限,像这种长距离奔袭,对于后勤补给是一项很大的考验,单位地理区域的补给输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组织大规模进攻时,古人往往习惯把大军分开,以分担指挥、后勤的压力。当然,其最核心地优势就是多路出击,让敌人应接不暇。因为明军兵力本就优势,其分兵之后,虽然局部劣势,但有着一定的抵抗力和威胁性。

后金军队正常情况下是无法仅仅靠一路大军就来操作地。毕竟后金不是蒙古,他们那么多灵活机动地骑兵,而且明军地战线拉扯较长。后金如果一路去,很难做到在消灭一路明军后,还能快速转战回防,甚至于各个击破。最理想也是最常见地一个情况就是后金军队被一路明军牵扯,然后其他各路明军继续战略合围,从而完成目标。

至于分兵抵抗,那更是明军想见到的,本来后金就兵力劣势,这种劣势在人越少地时候,差距越大。如果努尔哈赤针对性分兵,拿结果便是各路报捷,各个击破,那么为什么输了呢?主要是实际操作出了问题,分进合击这个战术优点很突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个是兵力分散,一个是指挥协同困难。所以其需要各路军队完美地配合,严格地按照计划步骤来。

但是明军这儿偏偏有些人,就喜欢搞事情,这个人便是西路军总兵杜松。本来按照计划,虽然各自分兵,但大势上还是有着一个呼应联系。后金军队不管打谁,短时间内相应地友军会给予一定地支援。只要将后金军一拖住,这边再进逼赫图阿拉,后金便是进退两难的地步。

但是杜松过于轻敌,贪功冒进,冒雪急行,脱离了阵型,结果被努尔哈赤逮住了机会,仅仅一天,便被全歼。之后努尔哈赤又转战北路,又是一场胜利。两路主力被破,明军大势已去,只得接受失败。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许多运气成分。比如杜松被乱箭射死,早早的就挂了导致北路军群龙无首,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否则三万主力明军,努尔哈赤想要短时间吃下,估计有点困难。

再比如明朝刘綎所率的东路军,其实正常情况下,已经是能到赫图阿拉了,但山路崎岖,行动不便,导致大军耽搁了不少时间。不然努尔哈赤估计不能又充足的时间来对付北路军。其实这一点也不能算是客观原因,准确来讲刘綎应该是被杨镐给算计了。二人早年有隙,所以在计划上,杨镐东了手脚。东路军的路线偏远崎岖不说,其实力也是四路最弱,兵微将寡,装备陋劣。

可偏偏是这一路,打得最为英勇刘綎带着土司马步兵一马当先,最终战死沙场。而后有着戚家军血脉的南军部队则和朝鲜军队,则用狼铣长矛和火枪长炮,给予后金军队以重大杀伤。

此外,杜松冒进败亡的背后,还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说咱们前面提到的指挥协同,原本分兵之后,信息传递就困难。在古代,这种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斥候,也就是侦察兵,负责查探敌人动向,第一时间回报,以便己方做出反应。

但明军这方面,做得简直太差了。杜松被歼灭后,北路军才得到消息,根本无法前去支援。并且由于主力被歼,导致自己也身处险境,只能是被动防守,最终被后金军队吃掉。

而更远一点的东路军,西路和北路两路大军都被歼灭了,他居然一点不知情,还埋着头按计划前进。结果被后金军队迎头赶上,一棒敲回了老家。

此外,作为机动兵力,或者说预备队的南路军,在沈阳无动于衷,出了主将的犹豫不决之外,情报的缺失估计也是原因之一。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前面讲的,明军真的是不能打,战斗力赶后金军队差远了。这不仅仅是新兵弱兵的原因,还有装备。由于没钱,明朝后期长期武备废弛,明军的身上的防护甲胄还不如朝鲜,更不要说后金军队了。明军盔甲大都只是保护胸背,其他部位并无保护。

所以常常会被女真弓箭手“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

然后再武器方面,明军所谓的火器优势,其实用处不大。比如制式装备三眼铳,稳定性差不说,主要是射程太短,没弓箭来得有威胁性。

总结来说,明军就是纯武力太差,玩战术又瞎玩儿,肯定要输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