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由来?
白马寺是我国佛教的“释源”(即佛教发源地),是佛教传入我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僧寺,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邙山脚下,坐北朝南,长方形的院落,依次排列着五重殿阁,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大佛殿是全寺主体,殿顶九脊,绿瓦覆盖,华美异常。牌坊式山门外立有两匹雕刻于宋代的汉白玉石白马,故称白马寺。
据《资治通鉴·汉记》、《魏书·释老志》和《洛阳伽蓝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谴郎中蔡培等人出使天竺(印度),以求其法。蔡培等历尽艰辛,到达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沙门(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学佛教经典,获释迦牟尼画像和《四十二章经》。水平十年(公元67年),蔡培邀摄摩腾、竺法兰一起来到洛阳,在鸿胪寺(汉朝接待外国使节处)传经布道,并翻译了《四十二章经》。翌年,双明帝下令在洛阳雍门外建“招提”(即寺庙),取名白马寺,以念白马驮经之劳。之后,摄摩腾、竺法兰又翻译《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水平求法”,佛教自此在中国盛大起来。
白马寺规模宏大,颇有气魄。寺内楼台亭殿庄严宏伟,苍松翠柏、花木幽深。门前两株古柏为明代所植,距今已五六百年了。寺内有短垣围绕的两座偏院,是两位高僧的墓地,圆形墓冢,青石围砌,他俩居洛阳60余年,圆寂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