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统而不治的意义
1、统而不治为英王赢得国民的爱戴而非痛恨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权力虚化,国王就不能恃权为害,民众对国王的怨恨和反感就会大大降低。
英国君主和王室,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压缩王室特权,增强王室活动的公开性,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制约,在贵族政治早已没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较好地维持了王室的形象,赢得了多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2、因为超脱于党派政治之上,君主可用长期在位积累的丰富政治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且能保持其国家和民族、传统和权威的象征地位。
扩展资料: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标志: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统而不治”指的是国家元首,即英王的权利受到议会制定的法律的限制,没有实权,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其意义是有利于推进英国的政治民主化。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存在了300多年,至今英国王室依然屹立不倒,既有它存在的理论基础,又有现实的需要。
虽然期间曾有废除君主制的呼声,但是英国王室总是时刻与时俱进,实施改革,赢得英国民众的支持。这种循环渐进的改革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十分需要的。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是悲哀的,英国人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精神力量,那就是英国王室。
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存在和现在盛行的民主制度背道而驰,或许以后会被抛弃。但是只要英国王室持续改革,应时而变赢得民众的支持,它仍然会存在较长的时段。
扩展资料
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瑞典、丹麦、日本、柬埔寨等。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中,国王是被议会请来的,国王权利的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限制王权。1689年十月,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主立宪制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