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不好怎么办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9-01-26
展开全部

一、从现实入手,回望历史
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
那么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一是利用纪念性活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记念活动很多,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去回望那段历史,肯定会有和平时不一样的感觉。二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追溯历史,类似于文学上的倒叙。比如,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许多不安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那么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程,总结、认识它的起步、发展。
 二、倡导有思想的历史学习
面对众多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些同学感到特别的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其实盲目地沉到琐碎的历史片断中去自然会无所适从,同学们可以尝试整理一些相关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观点去统帅史实。这样可以让琐碎的知识获得一种生命力,让死的内容活起来。并且还要学会用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比如,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我们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内容组织起来,写出一篇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并且得出你对此人的看法和评价,对重大事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挖掘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而逐课的学习有意无意中将历史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的片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始终要有一种整体的观念,要突破“课”的限制,挖掘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前面的事件引出后面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呼应前面的事件,环环相扣,连续不断,历史是不可能停顿、中断的。在总复习阶段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知识按一定的学习主题重新整合起来,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立起来、活起来,把隐含的关系挖掘出来。
有人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在“美国的历程”的归纳中,我们会看到“独立战争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的叙述,那么它如何体现出来呢?在几课之后,可以找到“18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在南北战争的影响中说到“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又如何印证呢?实际上就是几年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高速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单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奥妙,我们的思维只需要往前跨出一小步,把它们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就可以形成整体的认识。        联系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横向可比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差异,纵向可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发展轨迹。角度不同,更能折射出历史的迷人之处和魅力所在,只有从更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有可能获得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比如在美国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当时中国的状况等。
 四、放宽视野观察历史,才能思路开阔
历史学习和研究,总是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前人的事情,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才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全面地去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把事件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环境中去观察认识,得到更加理性的判断,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与层次,摆脱浅陋与狭隘。
比如从1840年开始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单个看、综合起来看、放在中国近代史范围中看、放在东亚范围看、放在世界范围看,是不同的视野,也会有不同的但是更加准确、客观、清晰、完整的认识。
 五、多分析揣摩出题人思路,掌握一定考试技巧
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同时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当然此外也还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材料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历史,也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过去是古人的历史,现在是今人的历史,未来是后人的历史。真诚希望同学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准方法,注意培养好的学习兴趣,把历史学好。

说一句现实点的话,现在是应试教育,你只需要会背就好了,以后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

云心教育
2019-05-22 · 在线搜索查找教育培训机构
云心教育
云心教育网为广大学员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中心,教育培训课程的相关信息,让广大学员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就能准确的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老师和教育培训机构。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历史是一个文科性质的学科,所以各位初中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做到以下几点对学习成绩有帮助:
1、初中历史的学习在于阅读、理解,记忆。需要初中生具备的基本技能是将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熟练运用。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如某些某些学生更容易理解条理清晰的知识点,那么在学习时就要将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或者是自己学习时效率低那么就要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所以各位初中生一定要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初中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需要掌握的另一个基本技能就是学会速度记忆。这是提高初中生学习效率的一种办法。这样初中生可在学习时旧件大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大大缩短了课下的学习压力。
3、初中生能否将学习过的初中历史知识点进行整理是初中生能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初中生要把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方便记忆、复习。而且还要讲新学习的知识点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以增加这个知识点在自己脑海中的记忆。
4、做题是初中生学习任何任何一科都必不可少的,但是并不建议初中生使用题海战术。做题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有些初中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盲目的使用题海战术,非但知识没有学习明白,反而让初中生自己将所学的知识点记混了,得不偿失。所以初中生要把握好做题的数量,在做题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归类和整理出相应的解题技巧。并且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完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翰林学库
推荐于2018-02-22 · TA获得超过3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3860万
展开全部
我们怎样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呢?我觉得应该先从学生学不好的原因开始探索
1、缺乏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说过:“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自然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之提高。反之,学习将成为负担,课堂教学必然沉闷机械。
2、记忆力不好
有的学生记忆力比较差,有些基础知识当天就能忘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记忆方法过于死板,不能理解历史线索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遗忘速度很快。也有一部分学生知识面过窄,无法让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结合,造成所学知识是孤立无联系的,必然易遗忘。
3、逻辑思维能力差。
这些学生平时记忆、背诵与其他学生没什么区别,但在做题上总是容易出错。当习题出现归纳、推理、综合与分析的时候,这些学生的表现不佳。
4、学习方法不得当或努力程度不够。
有些学生主要时间都用在死记硬背上或是一遍遍的抄书,一点不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结果无法形成知识体系,成绩不见提高。看似平时挺用功,实则方法不当。
还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强,贪玩的心思较重。这样的学生假如家庭和学校疏于约束和管理,很容易学习上处于后进生行列。
5、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
有些学生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我否定。这些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先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失败的借口,以此来达到一个自我保护的目的。这种情绪所带来的自卑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思进取,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会受到极大的压制。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的只找出几个重难点背过就万事大吉。依据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宗旨,我们必须把教学目标规划成长效目标和短效目标,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转化大部分后进生,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这一要求。短效目标是每节课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达到的能力要求以及价值观、情感、态度等,这些要求教学参考书上都有详细论述。在此,我想针对以上几个学不好的原因谈谈转化后进生的对策,也就是课堂教学的长效目标。
长效目标所针对的问题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因此这个目标的完成不可能一蹴而成的。这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习要求具有计划性和前瞻性,也更能考验我们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针对前述五种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对策来构建教学长效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A.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通过探索来了解世界,通过学习来感知世界是学生兴趣的源泉。世界上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数不尽的历史疑云,这些历史疑云随时都可以被我们教师搬上课堂与学生们共享,以此来满足学生们的探索欲望。
B.让网络上的历史信息成为我们历史知识学习的“后院”。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有关的网络视频和图片资料,课下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历史网页、查找历史资料。这样,学生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学习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
C.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结合起来。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文学性强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多用些夸张的语句,不时的“幽默”一下,营造出较轻松的教学环境。也可以用非常严谨的语言锤炼学生的形式逻辑能力。也可以把多学科知识揉合到历史课堂上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自身生物钟自觉提醒你掌握知识。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生发能力”。一旦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能力必然随之“水涨船高”,翻过来又会使基础知识变得更清晰条理。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调动心理潜意识为学习服务。一个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的学生,他对历史学习会有一种亲和心理,他的心思始终都会在历史学习上。在日常生活中他会有意无意的记住一些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这必然会拓展他的知识面,有利于他对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
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有效的告知学生遵循和培养历史学习习惯。设计习惯养成计划,要求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来制定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方案,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平时定期写“历史点滴”,把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甚明了的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3、用科学的方法教与学。
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都是向学生宣传“历史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简单的学科”。这样说有两个好处:一是消除学生自我否定、自我设限的消极心理情绪;二是有利于学生信心的建立。一旦在某次检验中学生成绩突出,再加上及时的赞扬,这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大增。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法。如教会学生用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或用历史规律构建体系。怎样用文明史观解决历史现象问题等等。
以上对策只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在素质教育急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教师去改进和创新,很多教学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k...3@163.com
2019-01-25 · TA获得超过84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5万
展开全部
初中生如何学好历史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可是,部分学生总是学不好,成绩不理想。我认为,这主要是态度和方法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学好历史谈几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的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去做:①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②看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快速浏览材料。③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展开讲。4、问答题。问答题的审题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题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么。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对历史学习付出极大的热忱,有信心和决心,肯努力,讲求方法,你们一定能学好历史,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海烟人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20-03-1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2345万
展开全部
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再说说你们现在的状况
(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这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学习方法

一,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二,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 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 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