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相互作用论的语言模式认为

 我来答
帐号已注销
2020-10-21 · TA获得超过29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8.8万
展开全部
社会相互作用理论(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一种源于社会学关于人际互动的理论。195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H.凯利提出。他们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探讨了两人群体中双方交往得以维持和重复的一系列必要条件,并认为其基本原理亦适用于分析由更多人组成的复杂群体。他们强调交往是依赖交往各方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与当时有影响的交换论者霍曼斯的观点相类似。他们认为解释两人互动的关键在于互动的结果,即互动的每一方获得的报酬与代价。酬赏若大于代价,互动就会继续和重现。[1]

影响报酬和代价的性质与大小的因素有两种:一是交往关系以外的外部因素,如个体特征与环境因素;二是来自交往关系本身的内部因素,如个体在互动中采取的行为路线、对方对已方行为的反应。他们尤其重视后一种因素,认为尽管个体在互动中为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行为路线,但最终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不仅取决于他自身,而且依赖对方的行为路线及其对己方行为的反应。每一次互动产生的结果又会通过对双方选择行为路线的影响而影响下一步的互动。他们还把博弈论引入对互动的分析,用“结果矩阵”来分析互动双方对行为路线的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报酬与代价、互动过程中所获报酬与代价对进一步的互动行为的影响,以及互动双方关系格局的类型。对两人群体的分析将人们对群体中交往过程的了解推向深入。
参考资料
[1] 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