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是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的著作。国内译为《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每个人都在做三种事: 思考thinking、感觉feeling、行动acting, 世上大概有四种略带神经质般的感觉:过分烦躁、愤怒、戒备森严和抑郁、内疚。最关键之处是,是不是过分,取决于自己的判断。但,任务是如何如何应对。
诱因ABC*s,包括:
一、 A*s(操控者pushers),这是我们日常遇到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 诱发性事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重大危机,如洪水、饥荒、疾病或其他灾难,比如迁延至今的疫情。我们人类在天灾面前往往临危不惧,08汶川地震时无数母亲用生命保护子女比比皆是。第二类诱发性事件让我们六神无主,魂不守舍。这是些日常的烦心事、无可奈何的感觉、还有难相处的人,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就致命。
诱因A*s可能面很广,列张单子估计会很长。
二、 C*s,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
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A*s(诱因)直接导致C*s(感受和行为),我们就是这样解释世界。比如刚刚和爱人吵了一架,你会这样解释:“是挑起来的,ta把我气疯了!”你的意思是ta的行为导致你做出这种方式回应。
是吗?其实,你在B处的对ta的看法也诱发了你的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是B*s导致了C*s的发生。 A*s和B*s相互作用,才是C*s的主要导火线。
三.B*s,B即belieaf,可以叫信条,也可以叫信念。B处有三种病态思维方式:
"糟糕至极“式思维: 许多这种思维从”万一……怎么办”(what af……)开始,“万一我答不出问题怎么办”、“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考试考砸了怎么3”,诸如此类。其实,把“万一……怎么办”念头变得灾难性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心理世界一定要设立底线思维,并不是出现了那个结果天就塌了。
“绝对化要求”: “我必须、我应该、我只能、我一定得、我非不可”诸如此类。不纠结于过去,不纠结于小事,不纠结于临时出现的随机的东西。但这种思维会传递,领导被"你应该“了,会对下级”你应该“,下级再对下下级“你应该”;家庭里家长最喜欢对孩子“你应该”;老师对学生“你应该”(守纪律、懂礼貌、讲道德).这些都在明面,有些是暗里的,比如电视和广告,“你应该买这款产品,要不你不时髦、不现代、不卡哇伊。
“过分概括化” ,也就是俗话里的“以偏概全”。心理现象特点是把外界刺激变为大脑心理信息,这个过程要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最后到达思维水平。思维的特点就是间接性与概括性,借助语言形式来说出我们想法,但是过分概括化的后果也很严重,那就是有了效率却没有了具体,容易导致不合理乃至错误。概括思维目的是提高沟通效率,简洁表达自己意图,但针对特殊情况比如心理困惑时候,就必须还原为具体情况,细节越多越有利问题解决。
其实人们这些信条的形成,来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之焦虑。其实,青年人都去考公务员就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
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呢?建议如下:
一.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任何微小因素的变动,都会带来很大变化;“薛定谔的猫”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不是确定的,而且是量子态的叠加;“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世界总是在变得更加混乱无序。
我们只能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让内心变得强大,抗压能力不断增强。
小孩子的世界才除了黑就是白,对成人来说,灰色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十全十美也是一种丑。
三.打造安全边界。 你的安全边界越宽广,你面对不确定性时就越从容。中国在面对日本入侵时,国土的广博是一个根本优势。
四.培养强大的决断力。 这来源于对世界的认知,你对世界运行规律认识越深刻,你对人性认识越透彻,你做出的决断成功率越高。所以,保持学习、观察、交流、思考习惯,永远重要。
五.帮助人们应对不确定性。 向青少年贩卖理想,向女人贩卖美丽,向中年人贩卖焦虑,向老人贩卖长寿,是现在最大的生意。因为,这是这些人群面对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如果你是以上人物,可要揪心了。
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是对“活在当下”最好的解释。
每个人都在做三种事: 思考thinking、感觉feeling、行动acting, 世上大概有四种略带神经质般的感觉:过分烦躁、愤怒、戒备森严和抑郁、内疚。最关键之处是,是不是过分,取决于自己的判断。但,任务是如何如何应对。
诱因ABC*s,包括:
一、 A*s(操控者pushers),这是我们日常遇到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 诱发性事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重大危机,如洪水、饥荒、疾病或其他灾难,比如迁延至今的疫情。我们人类在天灾面前往往临危不惧,08汶川地震时无数母亲用生命保护子女比比皆是。第二类诱发性事件让我们六神无主,魂不守舍。这是些日常的烦心事、无可奈何的感觉、还有难相处的人,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就致命。
诱因A*s可能面很广,列张单子估计会很长。
二、 C*s,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
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A*s(诱因)直接导致C*s(感受和行为),我们就是这样解释世界。比如刚刚和爱人吵了一架,你会这样解释:“是挑起来的,ta把我气疯了!”你的意思是ta的行为导致你做出这种方式回应。
是吗?其实,你在B处的对ta的看法也诱发了你的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是B*s导致了C*s的发生。 A*s和B*s相互作用,才是C*s的主要导火线。
三.B*s,B即belieaf,可以叫信条,也可以叫信念。B处有三种病态思维方式:
"糟糕至极“式思维: 许多这种思维从”万一……怎么办”(what af……)开始,“万一我答不出问题怎么办”、“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考试考砸了怎么3”,诸如此类。其实,把“万一……怎么办”念头变得灾难性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心理世界一定要设立底线思维,并不是出现了那个结果天就塌了。
“绝对化要求”: “我必须、我应该、我只能、我一定得、我非不可”诸如此类。不纠结于过去,不纠结于小事,不纠结于临时出现的随机的东西。但这种思维会传递,领导被"你应该“了,会对下级”你应该“,下级再对下下级“你应该”;家庭里家长最喜欢对孩子“你应该”;老师对学生“你应该”(守纪律、懂礼貌、讲道德).这些都在明面,有些是暗里的,比如电视和广告,“你应该买这款产品,要不你不时髦、不现代、不卡哇伊。
“过分概括化” ,也就是俗话里的“以偏概全”。心理现象特点是把外界刺激变为大脑心理信息,这个过程要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最后到达思维水平。思维的特点就是间接性与概括性,借助语言形式来说出我们想法,但是过分概括化的后果也很严重,那就是有了效率却没有了具体,容易导致不合理乃至错误。概括思维目的是提高沟通效率,简洁表达自己意图,但针对特殊情况比如心理困惑时候,就必须还原为具体情况,细节越多越有利问题解决。
其实人们这些信条的形成,来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之焦虑。其实,青年人都去考公务员就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
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呢?建议如下:
一.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任何微小因素的变动,都会带来很大变化;“薛定谔的猫”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不是确定的,而且是量子态的叠加;“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世界总是在变得更加混乱无序。
我们只能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让内心变得强大,抗压能力不断增强。
小孩子的世界才除了黑就是白,对成人来说,灰色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十全十美也是一种丑。
三.打造安全边界。 你的安全边界越宽广,你面对不确定性时就越从容。中国在面对日本入侵时,国土的广博是一个根本优势。
四.培养强大的决断力。 这来源于对世界的认知,你对世界运行规律认识越深刻,你对人性认识越透彻,你做出的决断成功率越高。所以,保持学习、观察、交流、思考习惯,永远重要。
五.帮助人们应对不确定性。 向青少年贩卖理想,向女人贩卖美丽,向中年人贩卖焦虑,向老人贩卖长寿,是现在最大的生意。因为,这是这些人群面对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如果你是以上人物,可要揪心了。
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是对“活在当下”最好的解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