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胡薯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2.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那人说:销数“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礼,全是骗人的鬼话;小孩子鸟事不懂,在这里装模作样,实在可恶!”说完,一张脸变得狰狞可怖,瞪了孔丘一眼,虽然是在大白天,孔丘还是吓得“妈呀”一声,转头就跑。刚跑到街角,被一个人抱个正着。抬头一看,正是母亲徵在。
孔丘这才定下神来。只听母裤斗者亲说道:“这位先生贵姓?为何当街作此等模样,吓唬小孩子么?”这时再看那人,已经恢复了常态,听到徵在发问,好象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低了头,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对不起夫人,刚才一时发狂,丧失本性,实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请这位夫人原谅;这位应该是令郎吧?我看他虽是儿童,在玩耍时却有一种雍容的气度,所以多说了几句。请问夫人,令郎玩的游戏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说:“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夫人真是大智大贤之人;不过我有一句话不得不说。夫人这样贤明,应该知道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所需要的都是实用型的人才,周礼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诸侯之间尔虞我诈,只有辩士、谋士等人才会吃香,让孩子学周礼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徵在脸色一沉,说:“先生错了。我虽然是个女人,却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实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礼虽然暂时势微,却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趋利之学分别执掌着社会生活的的两端,本来周礼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我怎么能够看着这个社会被乌烟瘴气所吞没呢?听先生谈吐不凡,肯定也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没有听到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吗?”说完,徵在拉着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来步,只听后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过头来,那人说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刚才出言冒犯,请夫人原谅。小子虽然不才,对周礼却略知一二,愿意为令郎做指引;夫人虽是大贤,恐怕对周礼还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说老实话,徵在对周礼仅仅知道一点点,让孔丘学习它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直发愁给孩子找不到好老师,听到这句话,着实欢喜,连忙回了个礼,极力压抑着却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说:“那就有劳李先生了。”
* * *
一个周后,孔丘因为有老师指点,学的很快,整天乐呵呵的很兴奋的样子,徵在看了很高兴,李耳也对他赞不绝口,原本丑陋阴沉的脸也渐渐有了光彩;颜徵在又给他缝了一件衣服,为他买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渐渐显露出他温文儒雅的一面,言谈举止之间,自然透露出一股贵族气息。让颜徵在很惊诧。
这天下午,颜徵在织完了布,走到孔丘学习的房间,见两人正在休息,就说道:“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学识这么渊博,应该是家学吧?”
李耳正在笑着的脸一下子阴沉了下来,露出一种很痛苦的表情,低下头去,放开了原本按着孔丘肩膀的手,没有说话。徵在连忙说:“对不起,李先生。”说完就要退出去,只听见李耳说:“孔夫人请等一等,”徵在停住脚步,“孔夫人,我已经在您家里住了一个多周,却还没有告诉您我的出身来历,实在很失礼。今天我就给夫人讲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个鲁国大族,小的时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让他成为自己家族的继承者,就给他雇佣了最好的周礼老师,让他学六艺,让他学习各种各样一个贵族必须具备的品质;李耳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成为贵族圈子里最出名的学识渊博者,被人们称为“周礼之星”、“复兴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着要在各国贵族中推广已经没人理会的周礼,恢复周礼昔日的荣光。可是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
李家的政敌,大夫仲米是一个坚决的反周礼主义者,他原来是个大商人,因为替鲁国国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为大夫,他一直鼓动鲁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亲为首的老贵族的坚决反对。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灭,但却一直没有机会。
鲁国储君行冠礼成年的时候,鲁君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狩猎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鲁君的旁边射了一箭。事后,鲁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诬告是李耳的父亲所为。就这样,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李耳的父亲被杀头,母亲不久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鲁国。
开始的时候,李耳并没有绝望,除了悲伤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别的国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伟大报复。但他游历了很多国家,很少有国君愿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么一两个小国,也是不多长时间就失败。
在一个叫堍的小国,他和掌权的一派政敌发生了冲突,结果一败涂地,险些丧了性命,脸上还留下了一个刀疤。这使得李耳心灰意懒,再也不想过问政治,于是就想回到鲁国,死在家乡。在曲阜城外遭到一伙强盗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给撕掉了。进城之后,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戏。
孔丘对周礼的执着和徵在对周礼的信心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也把他心底的一丝希望重新点燃,这才主动要教授孔丘的周礼课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经呆了有六个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语渐渐地多了起来。说颜徵在终于耐不住寂寞,开始勾引男人了。颜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围攻了一番,说他是风流寡妇的儿子。孔丘仗着自己个子比较高,冲了出来。回家以后,抽抽搭搭地跟母亲说了,正好李耳也在旁边,感觉很郁闷。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里找他吃饭的时候,发现房间里空空如也,收拾地干干净净,一张纸条躺在桌子上,写着:
“孔夫人:令郎孔丘,师从本人李耳,时逾半载,其艺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请辞,请夫人见谅。”
徵在看了很久。没有说话。
3.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4.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5. 一天,夕阳已经西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孔子还依然毕恭毕敬地盘坐着,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着同一首曲子,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他的老师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练了足足十天了,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认真地说:“我虽然练了这么长的时间,可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技巧啊!”
好多天以后,师襄子看到孔子的指法更加熟练了,乐曲也弹奏得更加和谐悦耳了,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孔子又说:“我虽然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呢!”
又过了许多日子,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一曲终了,师襄子已经完全被孔子那洋溢着激情的弹奏所吸引,听得出神入味。曲毕,才深深吸了一口气说:“你已经弹奏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是,孔子还是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地回答说:“我虽然弹得像点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说完,孔子还像开始学习时那样,一点儿也没有厌倦,又毕恭毕敬地盘座下来,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弹奏起来。
不知又过了多少日子,孔子又邀请师襄子来验听曲子。孔子弹完后,师襄子对他说:“功到自然成,这次你应该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眼睛一亮,兴奋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了。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此曲非文王莫属,不知对否,还请老师指教。”
师襄子脸上浮起了微笑,激动地说:“你说的很对,我的老师讲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你勤学苦练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啊!”
6.春秋时期,鲁国推行一则法律:如有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被卖为奴隶,可出钱赎回,国家将给予补偿。这道法令被执行了很多年,许多流落国外的鲁国人因此得救重返故国。
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从国外赎回了很多国人,却拒绝国家补偿,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这钱,情愿为国负累!
当时众人称颂!!!
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祸害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伤天害理。
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鲁国法律,所求人们心中一个‘义’字,只要国人有一侧隐之心,不怕麻烦,就可完成一善举,自己也没有损失。也会因为这心中之‘义’而受赞扬。实是利国利民之法。长此以往,做好事之人必会越来越多。
孔子认为:子贡虽得到赞颂,但同时也提高了众人对‘义’的要求,而后赎回国人而又向国家要补偿的人就会被怪责:为何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孔子认为:子贡此举报‘义’和‘利’对立起来,这种行为不但不是好事,而是最大的恶行。
事实是:之后大部分鲁国人在外见到落难同胞视而不见。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样有钱,也不像子贡那样爱出风头!
7.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8.相传,老子复职后,孔子到周朝王都来学习周礼。此时的孔子学识已大长,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孔子的问题。
但在周朝做了三十年官员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奴隶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仿佛看到周礼成了某些人谋取漂亮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对于孔子,从他的眼神和举止上看,都隐约可以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于是,老子又诚恳地对孔子说:“我送你几句忠言吧。你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其背后的铭文能背下来吗?”孔子说,背下来了,其中有几句正在揣摩,如“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等等。老子说:“这正是我时常思考的人生问题,也是我要送你的良言。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死亡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希望你去掉身上过多的骄气与功名利欲,及自我表现的毛病。这就是我要说的。”
2.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那人说:销数“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礼,全是骗人的鬼话;小孩子鸟事不懂,在这里装模作样,实在可恶!”说完,一张脸变得狰狞可怖,瞪了孔丘一眼,虽然是在大白天,孔丘还是吓得“妈呀”一声,转头就跑。刚跑到街角,被一个人抱个正着。抬头一看,正是母亲徵在。
孔丘这才定下神来。只听母裤斗者亲说道:“这位先生贵姓?为何当街作此等模样,吓唬小孩子么?”这时再看那人,已经恢复了常态,听到徵在发问,好象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低了头,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对不起夫人,刚才一时发狂,丧失本性,实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请这位夫人原谅;这位应该是令郎吧?我看他虽是儿童,在玩耍时却有一种雍容的气度,所以多说了几句。请问夫人,令郎玩的游戏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说:“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夫人真是大智大贤之人;不过我有一句话不得不说。夫人这样贤明,应该知道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所需要的都是实用型的人才,周礼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诸侯之间尔虞我诈,只有辩士、谋士等人才会吃香,让孩子学周礼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徵在脸色一沉,说:“先生错了。我虽然是个女人,却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实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礼虽然暂时势微,却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趋利之学分别执掌着社会生活的的两端,本来周礼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我怎么能够看着这个社会被乌烟瘴气所吞没呢?听先生谈吐不凡,肯定也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没有听到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吗?”说完,徵在拉着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来步,只听后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过头来,那人说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刚才出言冒犯,请夫人原谅。小子虽然不才,对周礼却略知一二,愿意为令郎做指引;夫人虽是大贤,恐怕对周礼还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说老实话,徵在对周礼仅仅知道一点点,让孔丘学习它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直发愁给孩子找不到好老师,听到这句话,着实欢喜,连忙回了个礼,极力压抑着却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说:“那就有劳李先生了。”
* * *
一个周后,孔丘因为有老师指点,学的很快,整天乐呵呵的很兴奋的样子,徵在看了很高兴,李耳也对他赞不绝口,原本丑陋阴沉的脸也渐渐有了光彩;颜徵在又给他缝了一件衣服,为他买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渐渐显露出他温文儒雅的一面,言谈举止之间,自然透露出一股贵族气息。让颜徵在很惊诧。
这天下午,颜徵在织完了布,走到孔丘学习的房间,见两人正在休息,就说道:“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学识这么渊博,应该是家学吧?”
李耳正在笑着的脸一下子阴沉了下来,露出一种很痛苦的表情,低下头去,放开了原本按着孔丘肩膀的手,没有说话。徵在连忙说:“对不起,李先生。”说完就要退出去,只听见李耳说:“孔夫人请等一等,”徵在停住脚步,“孔夫人,我已经在您家里住了一个多周,却还没有告诉您我的出身来历,实在很失礼。今天我就给夫人讲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个鲁国大族,小的时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让他成为自己家族的继承者,就给他雇佣了最好的周礼老师,让他学六艺,让他学习各种各样一个贵族必须具备的品质;李耳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成为贵族圈子里最出名的学识渊博者,被人们称为“周礼之星”、“复兴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着要在各国贵族中推广已经没人理会的周礼,恢复周礼昔日的荣光。可是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
李家的政敌,大夫仲米是一个坚决的反周礼主义者,他原来是个大商人,因为替鲁国国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为大夫,他一直鼓动鲁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亲为首的老贵族的坚决反对。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灭,但却一直没有机会。
鲁国储君行冠礼成年的时候,鲁君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狩猎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鲁君的旁边射了一箭。事后,鲁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诬告是李耳的父亲所为。就这样,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李耳的父亲被杀头,母亲不久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鲁国。
开始的时候,李耳并没有绝望,除了悲伤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别的国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伟大报复。但他游历了很多国家,很少有国君愿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么一两个小国,也是不多长时间就失败。
在一个叫堍的小国,他和掌权的一派政敌发生了冲突,结果一败涂地,险些丧了性命,脸上还留下了一个刀疤。这使得李耳心灰意懒,再也不想过问政治,于是就想回到鲁国,死在家乡。在曲阜城外遭到一伙强盗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给撕掉了。进城之后,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戏。
孔丘对周礼的执着和徵在对周礼的信心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也把他心底的一丝希望重新点燃,这才主动要教授孔丘的周礼课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经呆了有六个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语渐渐地多了起来。说颜徵在终于耐不住寂寞,开始勾引男人了。颜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围攻了一番,说他是风流寡妇的儿子。孔丘仗着自己个子比较高,冲了出来。回家以后,抽抽搭搭地跟母亲说了,正好李耳也在旁边,感觉很郁闷。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里找他吃饭的时候,发现房间里空空如也,收拾地干干净净,一张纸条躺在桌子上,写着:
“孔夫人:令郎孔丘,师从本人李耳,时逾半载,其艺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请辞,请夫人见谅。”
徵在看了很久。没有说话。
3.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4.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5. 一天,夕阳已经西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孔子还依然毕恭毕敬地盘坐着,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着同一首曲子,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他的老师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练了足足十天了,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认真地说:“我虽然练了这么长的时间,可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技巧啊!”
好多天以后,师襄子看到孔子的指法更加熟练了,乐曲也弹奏得更加和谐悦耳了,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孔子又说:“我虽然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呢!”
又过了许多日子,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一曲终了,师襄子已经完全被孔子那洋溢着激情的弹奏所吸引,听得出神入味。曲毕,才深深吸了一口气说:“你已经弹奏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是,孔子还是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地回答说:“我虽然弹得像点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说完,孔子还像开始学习时那样,一点儿也没有厌倦,又毕恭毕敬地盘座下来,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弹奏起来。
不知又过了多少日子,孔子又邀请师襄子来验听曲子。孔子弹完后,师襄子对他说:“功到自然成,这次你应该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眼睛一亮,兴奋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了。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此曲非文王莫属,不知对否,还请老师指教。”
师襄子脸上浮起了微笑,激动地说:“你说的很对,我的老师讲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你勤学苦练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啊!”
6.春秋时期,鲁国推行一则法律:如有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被卖为奴隶,可出钱赎回,国家将给予补偿。这道法令被执行了很多年,许多流落国外的鲁国人因此得救重返故国。
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从国外赎回了很多国人,却拒绝国家补偿,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这钱,情愿为国负累!
当时众人称颂!!!
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祸害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伤天害理。
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鲁国法律,所求人们心中一个‘义’字,只要国人有一侧隐之心,不怕麻烦,就可完成一善举,自己也没有损失。也会因为这心中之‘义’而受赞扬。实是利国利民之法。长此以往,做好事之人必会越来越多。
孔子认为:子贡虽得到赞颂,但同时也提高了众人对‘义’的要求,而后赎回国人而又向国家要补偿的人就会被怪责:为何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孔子认为:子贡此举报‘义’和‘利’对立起来,这种行为不但不是好事,而是最大的恶行。
事实是:之后大部分鲁国人在外见到落难同胞视而不见。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样有钱,也不像子贡那样爱出风头!
7.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8.相传,老子复职后,孔子到周朝王都来学习周礼。此时的孔子学识已大长,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孔子的问题。
但在周朝做了三十年官员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奴隶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仿佛看到周礼成了某些人谋取漂亮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对于孔子,从他的眼神和举止上看,都隐约可以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于是,老子又诚恳地对孔子说:“我送你几句忠言吧。你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其背后的铭文能背下来吗?”孔子说,背下来了,其中有几句正在揣摩,如“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等等。老子说:“这正是我时常思考的人生问题,也是我要送你的良言。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死亡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希望你去掉身上过多的骄气与功名利欲,及自我表现的毛病。这就是我要说的。”
展开全部
最佳答案检举 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叫“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这部竹间《易经》书,,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还有: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凯闷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轮孙耐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腊春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
还有: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凯闷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轮孙耐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腊春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叫“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这部竹间《易经》书,,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还有裤野: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族纯哪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兆码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已赞同260| 评论
还有裤野: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族纯哪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兆码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已赞同260| 评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孔子幼年时极搏手州为聪明好学,基蔽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薯宴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最佳答案检举 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叫“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衡如来的这部竹间《易经》书,,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宴拦伏都磨断了好几次,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晌携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