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个怎样的人?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家说起战国时期的赵括,首先想到的就是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两千年来人们都认为赵括是一个只知空谈兵书,实际军事指挥才能很低下的庸才,因为我们一直是以成败论英雄,赵括打输了长平之战,败坏了赵国的国运,一直被大家钉在耻辱柱上。
赵括
难道历史上的赵括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长平之战时秦国战神白起看到赵括在粮食断绝时带领赵军发起的决死突击,说了一句话暴露了真相,白起看到赵括的战场指挥后感叹到: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能被四十年来未尝一败的战神如此看重和忌惮的人绝非庸才。其实从赵括做的一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白起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是典型的高级贵族子弟,从小熟读兵书,与父亲论兵时常把自己的父亲都辩论的无法可说,所以非常骄傲,其实这也是很多高干子弟的通病。因为赵括毫无战场经验,总把战争说的很简单,赵奢就认为自己的儿子好空谈,脱离实际,并不是真正懂得兵法。后来赵括长平战败身死,这些就成为他只会纸上谈兵的污点证据。我们抛开成见来说,大多数的年轻人还不是都这样,多多少少有一些好高骛远,何况赵括这样的贵族子弟,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个庸才。
赵奢雕像
长平之战爆发后,赵王发举国之兵与秦军在上党对峙,因为几乎所有的兵力都被抽调,赵王很担心当时的胡人会趁机侵略赵国的边境。赵括因为从小就与赵王关系很好,就向赵王举荐一人驻守边塞,这个人后来大破匈奴,成为长平战后赵国的支柱,屡次打败攻赵的秦军,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牧,赵国四大名将之一。从这次举荐就可以看出赵括的军事眼光,若赵括真的是一个只知空谈兵法的庸才,他绝对发现不了李牧的优秀之处,更不会举荐李牧。
李牧
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对峙三年多的时间,才发生后面的大决战,前面的三年对峙,赵军一直由老将廉颇统帅,老将廉颇之所以采用守势,因为他打不过秦军。赵王决定临时换帅,也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支持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大,长平之战时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超赵国,至少就粮草来说秦国远多于赵国。以举国之兵在远离国都数千里的地方和敌人对峙三年,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当时就连秦国都出现了:男当战,女当运,关中粮仓为之一空的情景。何况国力远逊于秦的赵国,纵使赵王不换帅,让廉颇继续对峙,先崩溃的也肯定也是赵军。
廉颇
赵括到达长平战场,成为赵军统帅后,赵军五十万将士大声欢呼,可见赵括极得军心,这样的人绝非仅会夸夸其谈的公子哥。长平被围四十六天,赵军粮绝仅靠战马和野菜充饥,但五十万赵军仍能保持高昂士气,一波又一波的向秦军冲杀,赵括的统兵能力绝非一般的名将可比。秦军以六十万大军,包围五十万粮道断绝的赵军,等赵括突围被杀后,秦军损失过半,而赵军最后投降的就有二十万。由此可知当时秦赵两军损失的兵力相当,在这种困境之下,赵括能够做到和秦军相当的交换比,难怪白起会说赵括不死,日后必成秦国大患。
长平之战
赵括年纪轻轻,首次出战便遇到白起这样的对手,何其不幸?当时白起已经年过六十,他纵横沙场四十余年而未尝一败,何等的厉害,白起的统帅能力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数一数二的。赵括败于白起之手,不丢人,更不能说明他是庸才,当时战国中任何一位名将放在赵括的位置上,都不敢说能够战胜白起统帅的秦军。
长平之战路线
赵括之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两国生死相争,真正决定最后胜利的还是国力,这绝不是一个两个名将能改变的。赵括的悲哀在于他首次出战就遇到如此强大的对手,长平一战丧举国之师,成败论英雄,骂名传千载
赵括
难道历史上的赵括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长平之战时秦国战神白起看到赵括在粮食断绝时带领赵军发起的决死突击,说了一句话暴露了真相,白起看到赵括的战场指挥后感叹到: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能被四十年来未尝一败的战神如此看重和忌惮的人绝非庸才。其实从赵括做的一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白起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是典型的高级贵族子弟,从小熟读兵书,与父亲论兵时常把自己的父亲都辩论的无法可说,所以非常骄傲,其实这也是很多高干子弟的通病。因为赵括毫无战场经验,总把战争说的很简单,赵奢就认为自己的儿子好空谈,脱离实际,并不是真正懂得兵法。后来赵括长平战败身死,这些就成为他只会纸上谈兵的污点证据。我们抛开成见来说,大多数的年轻人还不是都这样,多多少少有一些好高骛远,何况赵括这样的贵族子弟,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个庸才。
赵奢雕像
长平之战爆发后,赵王发举国之兵与秦军在上党对峙,因为几乎所有的兵力都被抽调,赵王很担心当时的胡人会趁机侵略赵国的边境。赵括因为从小就与赵王关系很好,就向赵王举荐一人驻守边塞,这个人后来大破匈奴,成为长平战后赵国的支柱,屡次打败攻赵的秦军,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牧,赵国四大名将之一。从这次举荐就可以看出赵括的军事眼光,若赵括真的是一个只知空谈兵法的庸才,他绝对发现不了李牧的优秀之处,更不会举荐李牧。
李牧
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对峙三年多的时间,才发生后面的大决战,前面的三年对峙,赵军一直由老将廉颇统帅,老将廉颇之所以采用守势,因为他打不过秦军。赵王决定临时换帅,也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支持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大,长平之战时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超赵国,至少就粮草来说秦国远多于赵国。以举国之兵在远离国都数千里的地方和敌人对峙三年,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当时就连秦国都出现了:男当战,女当运,关中粮仓为之一空的情景。何况国力远逊于秦的赵国,纵使赵王不换帅,让廉颇继续对峙,先崩溃的也肯定也是赵军。
廉颇
赵括到达长平战场,成为赵军统帅后,赵军五十万将士大声欢呼,可见赵括极得军心,这样的人绝非仅会夸夸其谈的公子哥。长平被围四十六天,赵军粮绝仅靠战马和野菜充饥,但五十万赵军仍能保持高昂士气,一波又一波的向秦军冲杀,赵括的统兵能力绝非一般的名将可比。秦军以六十万大军,包围五十万粮道断绝的赵军,等赵括突围被杀后,秦军损失过半,而赵军最后投降的就有二十万。由此可知当时秦赵两军损失的兵力相当,在这种困境之下,赵括能够做到和秦军相当的交换比,难怪白起会说赵括不死,日后必成秦国大患。
长平之战
赵括年纪轻轻,首次出战便遇到白起这样的对手,何其不幸?当时白起已经年过六十,他纵横沙场四十余年而未尝一败,何等的厉害,白起的统帅能力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数一数二的。赵括败于白起之手,不丢人,更不能说明他是庸才,当时战国中任何一位名将放在赵括的位置上,都不敢说能够战胜白起统帅的秦军。
长平之战路线
赵括之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两国生死相争,真正决定最后胜利的还是国力,这绝不是一个两个名将能改变的。赵括的悲哀在于他首次出战就遇到如此强大的对手,长平一战丧举国之师,成败论英雄,骂名传千载
展开全部
赵括是一个理论的巨人,实战经验为0。最后长平之战就是赵括纸上谈兵,才被秦大将白起给灭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悲剧之人,第一次打仗就和白起这样的名将打。和马谡一样,第一次对阵司马懿。除了郁闷,还是郁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