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于禁在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中于禁之所以投降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怜惜手下将士,愿以自己一人的名节去换取众将士性命。于禁带兵打仗多年,这次出兵是在他修整长达数年后的再次出战,不幸水淹七军后,于禁看着将士们死的死残的残,还有众多淹死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于禁的心中掀起波澜。最近几年他以修整为主,上战场厮杀的时间少了,与家人们承欢膝下的时间很多,这对他的心态转变起了关键作用。此刻看着这些将士们,他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再无辜受死,他们死了没什么,可他们身后的家人呢?于是于禁甘愿投降,以换取其他兵士的求生之路。
二、关羽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劝降。按说关羽和于禁这一场大战是非常精彩且难分胜负的,但还不到几个回合,于禁就渐渐处于颓势,完全不是关羽的对手。关羽抓住于禁的心不在焉,趁机活捉了于禁,然后说了大一箩筐劝其放下武器投降的话,而且关羽还告知自己也曾受过曹丞相的知遇之恩,定当回报云云,于是于禁听进去了,自己背负投降罪名,收下那帮兄弟们可以活着出去了。
三、确实技不如人,又想苟活人世,只能投降。于禁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前的所有战斗中,是非常强大的,他不仅战术高明,而且脑袋瓜子也特别灵活,也因此深得曹操的信任,作为曹魏最得力的战将之一,于禁是榜上有名的。可是这次却如此的出师不利,竟然被关羽打得落花流水,全无昔日的荣光。扪心自问,于禁的心中也不免疑惑,难道真是老了,若是降了,曹丞相会不会看到往日薄面,会放过自己。正是这样的心理作用,于禁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几乎完败于关羽。
可怜老将军于禁一世英名,晚节不保。最后被吴王放回到魏国,可惜新近继位的曹丕对他非常不屑,于是乎于禁老爷子在郁闷羞惭中一命呜呼了。
曹操对于禁的评价也非常高:
“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武力既弘,计略周备, 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因此,于禁也是对自己的军事能力自视甚高,觉得以后一定能飞黄腾达,一旦被关羽所擒,不甘心一死了之,梦想留得有用之身,以后再东山再起,所以投降。
后来关羽失败,于禁回到魏国后,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