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边关将领远离京城且手握重兵,为何不敢轻易造反呢?
古代边关将领造反的人中比较典型的是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四镇节度使安禄山;云南王吴三桂。成功的也就只有赵匡胤,而且还是因为新皇年幼,先皇封他为辅助大臣,才能顺利掌握军政大权。皇帝之位的诱惑力绝对是顶级的,但这些边关重将不敢造次,自然是被一些条件给限制住了。古代出师征伐讲究的是“名正言顺”,尤其是造反这类违背道德忠义的大事,必须要
有个让人信服的口号。一个响亮的口号,一是凝聚身边将士的军心,将领虽然手握重兵,但手下并不是全部忠于自己,必须把他们全部拉到和自己一条船上,通过口号丑化帝皇,赢得军心;二是争取百姓的支持,要知道,百姓是很愚昧的,他们认为天子是正统,其它谋反的人都是忤逆之人,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实力才能持续壮大。最常见的是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汉朝时期的吴王刘濞领导的七王之乱打是诛兆错的口号,安禄山实力是如此之强也得打出杀杨国
忠的旗帜。可见造反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带军造反,还得考虑军心、民心所向,尤其是军心,虽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多将士还是听命于将领,但一旦涉及到造反这类有违忠义之道的事,很多士兵还是抵触的,即使勉强同意了,一旦稍微失利,便会军心动摇,甚至反杀将领以求朝廷赎罪。但也有例外,像安禄山的部队,因为他的部队多是多民族构成,对中央王朝并没有多少概念,安禄山许予恩惠,这些人自然很卖命,而朱棣和吴三桂的兵员构成主要是靠自己的多年出生入死的部将,忠诚度非常高。所以,边关将领造反首先得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这个理由一般不好找。
古代帝皇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们也有害怕的事情,就是害怕谋反,处理不好,江山、美人化为乌有,甚至有性命之危,每一个被推翻的帝皇下场都十分凄惨,比如隋炀帝自缢后,连个棺材都没有,还是妃子用两块床板草草包裹下葬。纵观历史,古代自陈胜、吴广两人揭竿起义推翻秦朝成为“造反界”的第一人后,以后的历代皇朝末年都会有人效仿他们,起义造反,东汉的黄巾军起义、宋朝方腊起义、元朝朱元璋起义等,再有就是一些皇亲国戚造反,汉朝的七王之乱、王莽篡汉、朱棣夺侄子江山等,但却鲜有边关大将造反,边关将领奉皇帝之命镇守边关,手中的兵力是非常雄厚的,少则数万,多则十数万,这么多的兵力,为什么他们不敢造反呢?
他们不敢轻易造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来说,古代造反也是需要找一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理由(哪怕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借口)。第二个来说,古人的忠君思想是刻在骨子里的,一般将军并没有造反的勇气。第三来说,这些将军的家人都握在皇上的手里,大多数将军也做不到丧心病狂的放弃自己的家人。
比如说汉文帝时期的“七王之乱”,虽说造反是早有打算的,但是也要找上“诛晁错”这么个理由,要不然就是非正义之战,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再比如说,吴三桂的反清复明,虽说当时的明朝皇上还是吴三桂亲手杀的,但是吴三桂还是给自己戴了这么个高帽子才造反。也就是说将军造反也得进行公开演讲,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再比如说,古代能到将军这个职位的人,一般都是思想觉悟比较高的,要是是个将军就造反,皇上还怎么坐稳江山呢?比如说被赵构逼死的岳飞,皇上最后以“莫须有”那样的借口赐死岳飞,岳飞都没有反抗。还有战国时期的白起,为秦国打下那么多城池,最后被秦王赐死,同样也没有想过造反。可见,忠君的思想是刻在骨子里的。
况且,这些驻守边疆的将士,自己的老婆孩子和父母亲都在皇上的手里,就算有的人不在乎老婆孩子,但是亲爹亲娘总不能说放弃就放弃吧,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放弃全家成全自己的勇气。
因为皇帝是天。这个想法早已根深蒂固。虽然边防将军们有谋反的意图,试图自己当皇帝,但他们受到忠诚和爱国主义的束缚。最后也不敢轻易造反。
1.效忠皇帝
只要一个王朝没有混乱到极点,只要这个地方一暴动,将军的手底下就会有无数人反对,甚至将军的直属下属也会对他感到恐惧和不满。因为他们真正效忠的不是将军,而是皇帝。
例如,岳飞抗金在整个国家的眼里是正当的。然而,当皇帝宣布他回来时,他表现出一种能够在外面照顾好自己的应对方式。结果,皇帝怀疑他不忠,再加上秦桧在皇帝耳边说他的坏话。导致岳飞失去了生命。
2.无法谋反原因
原因其一,边防将军不敢反抗的是没有任何后勤物资的供应,因为在古代战斗中,有足够供给是必要的。许多古代战争因为后勤不足而失败,这也是袁绍在官渡一战中惨败的原因。因此,一旦将军不想只做大臣,而是想独自统治朝政,他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或粮食储备。要么将军认为他可以一路快速突破到首都来维持食物供应。
原因其二,古代的战争和叛乱需要一个规则,至少要想出一个合法的理由,而边防军的叛乱显然是不忠的,自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此时边防军会遭到平民和军队的反对,将军自然不敢轻易有所作为,否则还没开战就输了!
3.总结
因此,虽然古代边防部队全副武装,但他们仍然没有理由和勇气反抗。他们真正害怕的不是皇帝,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