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长平之战,秦军60万,赵军45万。兵力相差并不多。而且赵军占据地形之利,又是在家门口作战。可谓地利人和。只要赵军坚守不出,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秦军虽强,面对赵军固若金汤的防御阵地,也只能徒呼奈何,一筹莫展。大将廉颇的成功防守,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如果赵王一直让廉颇当主帅,带领赵军主力长期坚守不出。小股精锐人马穿插敌后,不断骚扰、切断秦军的后勤补给线。
秦军长期劳师远征,顿兵坚城之下,时间拖得越久,对赵军就越有利。长期消耗下去,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到那时,赵军就胜局已定。就算不能歼灭秦军主力,也能迫使秦军撤退。
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可是赵括呢?偏偏放弃廉颇的正确战术。
至45万赵军的安危于不顾,至赵国的安危于不顾,离开坚固阵地,贸然出击。结果中了白起诱敌深入的毒计!
被秦军包围46天,全军覆没!赵国也危如累卵,处在了亡国的边缘!
身为一军主将,国家柱石,国家生死存亡系于一身。赵括却如此轻率、荒唐。
可以说,他对赵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赵国最后的灭亡,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赵括之所以主动出击,是赵王的命令。因为赵国的粮食不够吃了。
荒唐。
赵王确实急于结束战争。
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不了解前线情况还情有可原。赵括身为统军大将,必须要要洞察战场的态势,采取正确的决策。如果是为了赵王的命令,明知是送死还要去进攻。那不仅是愚蠢,而且是卑鄙无耻。不是大将所为。
关于赵国的粮食。
赵国的粮食当然紧张。难道秦国的粮食就不紧张吗?
打仗,就是比谁更狠,谁更难坚持最后五分钟!
咬咬牙,坚持住了,就活下来了。坚持不住,动摇了,就是死路一条。赵王的意志显然不坚定,他先动摇了,怂了,怯了,扛不住了,结果当然是悲剧。
如果赵国坚持守下去,粮食能不能坚持呢?
答案是可以。
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邯郸一年多。十万赵军,还有很多平民,坚持抵抗。粮食也没有断。
说明什么?说明赵国是有家底的。只要拿出最后决战的魄力,完全可以在长平坚持下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赵国弱小。其实大错特错。赵国也是方圆数千里的大国,是响当当的东方大国。长平之战前,是东方六国中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说到底,赵国的实力是有的。完全可以与秦国掰掰手腕。虽然实力略逊一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至少守住边境没问题。
可惜,赵王急躁愚蠢,一错再错,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