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这剧为抗战题材中的一朵大奇葩,是国产战争剧的巅峰吗?
巅峰要看怎么定义。但团长做到的事,近十年内堪称再无来者。如果从收视率的角度来看,那团长肯定不是巅峰。所以我才想问,题主想如何定义巅峰两个字。如果我们没有衡量的标准,那大家讨论什么,抛出怎样的结论,都是无法自证的。
我能想到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是这部作品的深度。它的思想性,编剧、导演、演员、整个主创团队,他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想要说什么。
一是这部作品的广度。这部作品里面折射了什么人,什么事,并不是说非要写了王侯将相生死征伐才算是有广度大手笔,《我爱我家》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一个家庭折射人生百态,这也叫广度。
在这之下,才有作品的细节、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连贯完整合理性、引起的关注度。如果没有细节没有人物,没有吸引人的情节设计,那作为一部影视剧都是不合格的。观众想要思想的深刻,还不如去看《资本论》。但如果只有这些东西——那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用心的作品,但是谈不上巅峰。
先说广度!我觉得团长虽然不是纯粹的战争剧,但是回头来看,团长讲了一群什么人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正规军,有虞啸卿和他的精锐。根据小说里面的描述,我们知道虞师座1925年当的兵,打了十七年的仗,打到三十四岁。张立宪、海正冲、何书光、余治——我们未必喜欢这些精锐的傲气,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就是精锐,这就是我们在那个年代最拿得出手的军人。
这个故事里有游击队。有在和顺敌后迂回,拿着弓弩跟日军作战的红色组织。在索桥炸断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已经全部牺牲,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游击队出现。主旋律的东西听太多,可能已经不容易打动我们。眼泪可以不流,但是敬意总要有。
这个故事里有读书人。张立宪在九一八那年当的兵,孟烦了是徐州会战,阿译不知道,但也不会太晚,克虏伯是本来要去德国学机械的炮兵,还有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小书虫子。认识字的人那个年代少,没人逼他们当兵,没人拉他们的壮丁——但是他们来了。
这个故事里有农民。有莲花镇失去了家乡和土地,却舍不得家乡和土地,宁死也不投降的农民。从军的人也有不少,豆饼、不辣、要麻,蛇屁股,崔勇,做黑市老板之前的迷龙,目测都是农民。我们再看看其他人。康丫是汽车兵,他之前可能就会开车,总不能是当了兵再学的开车。董刀会武,云南人,记忆中是马帮的。麦师傅和全民协助是美国的顾问。兽医当军医之前应该也是个大夫。
对,我们不能忘了这个故事里还有宗教人士。我们还有官方宗教人士世航大师,还有草根一点的——专业跳大神的龙文章龙团座本尊。还有姑娘们。陈小醉和上官戒慈。她们虽然不可能去打这场仗,但她们比男人还要坚强。
他们来自哪儿?豆饼是河南焦作人,剧里是河北保定人他们来自哪儿?豆饼是河南焦作人,剧里是河北保定人。康丫是山西大同的。孟烦了和小书虫是北平的。阿译在上海长大。兽医在西安一直待到四十六岁。迷龙和李乌拉是东北人,一九三一年东北沦陷入的关。不辣是湖南宝庆,蛇屁股是广东梅州的。要麻、小醉、张立宪是四川人。董刀、满汉、泥蛋是云南人。余治书里没写,但剧里说着正宗的唐山话。
每个人都是活着的。如果我们把他们每一个人的家乡在地图上画出来,那就是已经沦陷的和战火中的大半个中国。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人的故事拼凑起来,你会看到这个国家一代人几乎所有可能的样子。不同阶级的,不同性别的,不同性格的。然后这群人从各自的家乡来到西南边陲,跨越大半个中国,在怒江边战斗、生活、死去。
我看过很多的抗日剧。但是没有几部能像《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告诉你:这是全民族的抗战。这不是一家一姓、不是两三个省市、不是一个将军一支部队的战争。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除了虞啸卿是军人世家,没有人天生就要做军人。孟烦了、阿译该去读书,世航大师该去修行,迷龙该搂着他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小醉应该在四川天真快乐地活着,或者会碰到张立宪,然后谈一场恋爱。这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兰晓龙告诉你,这一切都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为什么他们要打这场仗?战争究竟是光荣的还是可怖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过去的历史?我们究竟要如何看待战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说出来的。你作为观众,看到戏里所有人的故事,你自己就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