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古代叫什么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11-03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9.4万
展开全部
问题一:安庆古代叫什么?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1] 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

问题二:安庆是哪个朝代的古都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旧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来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由于安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庆同时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门”。故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问题三:古代的安徽叫什么? 皖 位于长江下游,旧称安庆、徽州二府,今以二府首字合称,安徽省内有皖山,而在春秋时该地曾为皖国,故简称皖省;

问题四:安庆古称什么 安庆市位于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合肥市。安庆位于宁汉长江黄金水道之要津,是连接武汉和南京两大经济圈的中心纽带城市。   安徽省安庆市,旧称怀宁,其地襟带吴楚,北界清淮,南临江表,处于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衢,“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向为四塞之国而兼五达之衢,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称重镇,为金陵(今南京)之西方门户。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及“八省通津”的美称。

问题五:安庆的古代历史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由于地处要津,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商贾集市、官府驿站和佛事禅场之处。据史料记载,三国(吴)时期(2 14―237)有军事重镇皖口城。东晋咸和年间(327―334)童师和尚在万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宝志和尚在渌水乡(今北郊)建造石山寺。隋代开皇年间(58 1―600)即有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北宋的建隆(960)、开宝(974)和崇宁(1 102―1106)年间,先后有伏虎禅师、涵万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宝善庵。熙宁八年(1075)在同安桥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币。南宋在此建城,这里已有着自汉晋以来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单独建市,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 1949年设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1951年安庆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辖。1952年安庆市由省直辖。1960年安庆市委托安庆专署领导。1961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 1949年设安庆专区,属皖北行署区。安庆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驻汤家沟)等8县。 1952年安庆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原池州专区所属铜陵、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至德(驻秋浦)、东流等5县划入安庆专区。辖13县。 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原由省直辖的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辖1市、12县。 1959年东流、至德2县合并为东至县(驻尧度镇)。辖1市、11县。 1961年安庆、铜陵2市改由省直辖。 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将铜陵、贵池、青阳、东至4县划归池州专区。辖1市、8县。 1970年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地区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桐城、枞阳、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驻梅城镇)等8县。 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安庆地区辖8县。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庆地区,所属的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划归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6]59号)撤......>>

问题六:安庆在古代属于江东吗? 从遥远的古代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今安庆地域曾建立过众多的氏族方国和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春秋时期,西周为屏潘王室,先后分封过皖伯国、宗子国和桐子国。
皖,古国,在今潜山县,偃姓,皋陶之后。《古今图书集成》卷八十六载:“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周大夫”。“周大夫于皖,而皖 之名始著。”“地与山皆以大夫名天下,传后世。”皖是美好的意思,皖山皖水即江山锦绣也。古皖方国在当时就具有较高的文明,成为江北地区的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亲善关系,西周武王定它为伯爵国,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使皖成为附庸国,以后在吴国与楚国的争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别国,所以楚借口将它消灭,建成皖邑,归属楚国。
此后相继衍生出“山称皖山,水称皖水”;皖山又称皖公山,以山势“众山潜伏”而称潜山,主峰称为天柱山;皖河源出大别山;上游有长河、潜水、皖水3大支流,诸流汇合自安庆西郊入江处有著名的集镇名叫皖口(今名山口)。皖国的治所名叫皖城(即今潜山县梅城)。后世习惯于称呼安庆一带的长江水域为“皖江”之名,合称安庆为“八皖”之地。这就是清代以后安徽省简称“皖”的历史来由。
宗,今枞阳地,古国、子爵,也是偃姓,与淮夷种族中的群舒部族关系密切。国都在今下枞阳镇。春秋时,仍为宗子国。楚国北上后,为楚附庸。鲁文公十二年(前615)春,群舒叛楚。夏,为楚来,故都废为邑。战国时期,仍属楚国。
桐,古国,偃姓,在今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期,先后为北上争雄的南方大国吴、越、楚国的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子国叛楚,为楚灭,成楚邑。战国时期,属楚国。
还有一个舒国,地跨今庐江与桐城,都会在今庐江县城池乡,偃姓。这个方国比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部落,皆同宗异国,统称“群舒”。春秋后期,相继被楚消灭。舒国成为舒邑(县),是后来庐江郡的治所,县城仍在今庐江县西南40里的城池乡城池村。
这四国,时而联合,时而兼并,直到春秋中期相继被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所灭。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改设郡县制。秦代安徽境内大致涉及到7个郡,即江东郡、大宋郡、砀郡、泗水郡、陈郡、会稽郡、九江郡。九江郡的范围很大,领10个县,治所在寿春。当时今安庆市境的几个古国都消灭了,小邑也被瓦解,没有形成一个县,但广阔的地域属于九江郡。楚汉相争时,地属衡山王国。西汉分别归属于淮南王国、衡山王国、松兹侯国、扬州庐江郡地。其中庐江郡皖县、舒县两建制在秦代建立,松兹侯国受封于汉高后四年(前184),治所仙田铺即今宿松县凉亭镇。西晋永嘉末年(313)废皖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在皖县旧地置晋熙郡与怀宁县,形成郡、县同治于故皖城今潜山县城的体制。
刘宋时晋熙郡属南豫州、领怀宁、新冶、太湖左县及侨立的阴安县。萧齐改晋熙为豫州,萧梁改晋州,北齐改江州,陈改晋州,隋初改熙州,隋大业三年(607)改名同安郡,均设治怀宁县即今潜山县城;同安郡领县为怀宁、同安、太湖、宿松、望江5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同安郡名舒州,武德九年改名东安州,不久又改舒州,天宝元年(742)改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盛唐郡,乾元二年(759)复改名舒州。虽有名称变易,但其治所与领县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等体制一直未变。至唐代,今安庆八县已有五县正式定名,并一举奠定了今八县的地域基础。
北宋初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设舒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设舒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建安庆府,原舒州所辖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成为......>>

问题七:我国古代安徽叫什么 古代地名?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问题八:望江县古代叫什么地名 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397―404)置大雷戍。义熙元年(405)始设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有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
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6)升新冶县为大雷郡,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属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开皇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属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为智州,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废智州复望江县,属淮南道盛唐郡严州。
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属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属淮西路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望江属淮西路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淮西路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为路,望江属蕲黄宣慰司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废司置省,望江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明洪武初望江属南京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南京安庆府。
清顺治二年(1645)望江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析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府。

问题九:安庆的古文化是什么 天柱山
位于古舒州(潜山县)境内天柱山是安徽之源,中 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最早五岳之南岳(古南岳)。
天柱山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分八个景区和三个外围景点,有45峰、17岭、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主要景点有炼丹湖、飞来峰、天柱峰、薛家岗古文化遗址、龙潭河、三祖禅寺、石牛古洞、神秘谷、大天门等。
迎江寺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枞阳门外长江边上,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恢宏,为沿江名刹。寺由殿、堂、阁、楼、房、塔、园等古建筑群组合而成,占地2.2万平方米。临江的山门上嵌有清朝光绪皇帝手书的”迎江寺”三个金字。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风塔
振风塔
安徽省安庆的振风塔是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隆庆二年,隆庆四年完工,历史悠久。
市区老街
人民路步行街:横贯老城区中心。东起渡江路,西至龙山路。长3203米,一块板型。其中西段为商业繁华地段。50年代称新宜路,文革期间易名人民路。龙山路至宜城路一段,形成于 30年代初,自东向西由新市路、教育局街、庆云街、市政街、府东街、省 *** 街、府西街等七条短路组成。民国22年(1933),将七条路扩展连为一线,碎石基,柏油面层。当时是安庆唯一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2012年10月,处于人民路年久失修,和人防考虑。安庆市 *** 将投资8亿元对人民路进行改造,使”倒趴狮”等历史文化街区与繁华闹市更贴近。2013年8月全面完成综合改造任务。
孝肃路:位于老城区中心。东起宜城路口,和华中路口接连;西至北正街口,全长1445米。该路在民国初年由石家塘、程公祠、法院街、公安局街、党部街、姚家口、法政街、拐角头组成。
德宽路: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石德宽而命名,该路西南起玉琳路,东北至集贤路口,其中北正街口到集贤路口向东弯成东西向,全长1724米。
吴越街:南起人民路,北至宣家花园街。全长323米。以纪念清末吴越烈士命名。自人民路至孝肃路一段,清为按察使司署,民国初为安徽巡按使署所在地,民国15年(1926)毁于火灾。拓宽庆云街时,于街西口到安庆高等法院开辟此路碎石底,铺沥青,是安徽省修筑的第一条柏油街道。孝肃路至宣花花园一段,民国初为安庆高等法院的在地,沦陷时期辟一土路。83年该段铺沥青,长118米。
程良路:南至江边大观楼,北至玉琳路,全长172米。民国25年(1936)以纪念烈士程良而命名。
沿江路:位于城南,依俯长江。东起炮营山,西至鸭儿塘路。全长3333米,分三段。炮营山至宜城路口长1008米,称沿江东路;宜城路口至龙山路口长1254米,称沿江中路;龙山路口至鸭儿塘路口长1071米,称沿江西路。文革时间曾改名防修路。沿江东路在民国初年为朱家坡、永济桥(即三孔桥)、镇皖楼三条小巷,30年代形成东正街、东岳街、东街口三条小街。沿江西路在民国初年属城外街地段,自东向西由柴家巷、五巷口、四眼井、同安门、古牌楼、鲍家巷、盐店街、大新桥等八条小街组成。沿江中路在民国17年开始修筑小南门到招商码头(今龙山路口)一段称临江马路。20年代修建从新义街口到程良路393米的碎石路。83年,自程良路口向西延伸到鸭儿塘路,路面铺筑沥青。
菱湖风景区
菱湖风景区位于安庆市区,居老城东北,总占地面积4.49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107......>>

问题十:安庆地名的来历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 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风水鼻祖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