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探索了家庭与公司在区位选择上的情况,很自然 地呈现出人口及公司是移动的。但是老百姓不会在环境稍有不适就搬家或跳槽。所以,相比之下一个合理的流动模式更能体现出长期迁徙的情况。居民则会每七年搬家一次,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年都有14%的人口在迁徙。虽然我们预期城镇经济模式大都是合理的,但是我们高估了这种预期利好的一面。
在本章节中,会为大家讲述城市经济学的五大原理。这些原理都是不言而喻的,都是大多数人读完就理解并且接受的。本书中所提到的“大多数人”指的是那些至少参加过一门经济学课程(有一定经济基础 )的人。这五大原理是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经济模型区位选择的基础。
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区位均衡。
区位均衡实现的前提是居民没有迁徙的动机。我们假设你和布德(人名)同时竞租一处住房,现在共有两处供你们俩选择。一处位于美丽的沙滩旁边,属于海景房;另一处位于喧闹的高速路旁。在这两处房屋租金相同(且都可月付)的情况下,你和布德都会选择那套位于海滩的房屋。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将海景房租给谁,不会产生区位均衡的现象,因为没租到房子的那一位也不会选择住在高速路旁的。那么他就会搬到其他 地方的比较好的房间去。产生人口迁徙。
位于海滩边上的房屋就需要一个高于其他位置房屋的价格,才能保证区位均衡。然而为了消除迁徙的动机,这套海景房的价格一要足够高,才能弥补了周围所占用的美丽的风景资源。那么问题来了,住这样的海景房你愿意出多少钱 呢?如果你出300美元,布德也同意了,那么这套位于海边的房子将会比位于高速旁边那套房子高出300美元。一般来说, 在不同环境下价格调整产生的同级效用会让人们生活在理想而又不情愿住的 地方。
这样的经济学原理会同样强制运行于劳动力市场中。在一些吃香的地区大量劳力同往竞聘工作,会拉底这些地区的工价。假设你和瑞奇(人名)竞聘两份工作。一份工作在鸟不拉屎,人烟荒芜的地带;另一份在缤纷多彩,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这两地工作的工价会有500美元的差价,是为了弥补环境较差的一方。因此在均价上,在大都市里工作就会少拿500美元的报酬。
当一家公司在选择办公地址时,区位均衡同样适用于土地的价格。办公地址都要选在城市中交通便利的地方。而市中心的交通则是四通八达的,但要付的土地的价格也是最贵的。所以,在价格均衡的状态下,将办公地址选在远离市区、交通不太便利的郊区的公司会少付一点地钱。这样的公司会和在市中心付高地价的公司一样,大有可盈利的空间。
----先吃饭去,回来继续。----
说好的吃饭完回来呢。。
2. 自我强化的效果产生极端结果。
自我 强化的效果是某种事物变化所产生的,这种变化在相同的趋势中会导至额外的变化。我们假设一款新型汽车的销售商在这座城市 中平均分布。如果其中一个销售商将门市搬迁至汽车路(街道名称)且紧挨着另外一家,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呢?消费者在货比三家之后才会决定买谁家的车,那么这一对汽车消售商并排在汽车路上会方便消费者进行比较。井喷式的客流量会造成路面的交通拥堵,而这一交通拥堵现象又会吸引其他汽车商家纷纷进驻。如此往复,最终形成“汽车销售一条街”,成群结对的汽车销售商互相 争竞,抢拉客源,就连这条街附近的商家也不例外。
自我强化时所带来的变化 也发生在当人们选址的时候。我们假设有些艺术家们和一些创作型选手在区域内的几所城市平均分布。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有艺术家大批涌入其 中一座城市。那这座城市的艺术创作环境将会大幅改善,艺术家在聚在这里会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互相学习以至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且会共享许多资源,如工作室,打印店,工具供应商及其他设备 。大量艺术 家的聚集会将其他地区的艺术吸引至此,最终在城市 中形成艺术创作中心。 在近些年里,能吸引艺术家和创作型选手入驻的城市数量呈急速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