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孙权,偏偏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

 我来答
手机用户19461
2018-01-28 · 超过5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3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98.3万
展开全部

刘备到新野驻防不久,席不暇暖就前去拜访当地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德操。

对刘备的到访,“清雅有知人鉴”的司马德操表现的十分谦逊。他自称为“儒生俗士”,不敢与伏龙、凤雏比肩。不等刘备开口相请,他就婉拒道:“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闻言强自压抑心底的失落,问伏龙、凤雏何许人也?司马德操告诉他:“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备主动上门拜访水镜先生虽吃了闭门羹,却有徐庶毛遂自荐的意外收获。

之前,刘备虽有简雍、孙乾、麋竺等文士相助,但这几人做些文案工作、充任使者尚可,其才略不足以襄助刘备大展宏图。颇有谋略的徐庶的到来,在他辅佐之下,刘备事业立即有了起色,开始步入正轨。刘备如获至宝,对他言听计从。

徐庶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又将自己与诸葛亮交往的旧事重提――

诸葛亮在荆州,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尝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徐庶、石广元三人问诸葛亮的志向,诸葛亮却笑而不语。

孟公威思乡心切,听说官渡之战曹操战胜了袁绍,北方渐趋平静,打算北归谋求发展。诸葛亮却劝他道:“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焉?”

表面上,诸葛亮是在替孟公威考虑,其实是担心他前往投奔曹操,日后极有可能二人分属敌对阵营。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势力迅速扩张,帐下人才济济,去了也不会被受重视。

孟公威选择的是绩优股曹操,诸葛亮看中的却是潜力股刘备。绩优股四平八稳,潜力股却有无限之可能。正是出于收益回报的考量,诸葛亮没有象孟广威那样舍近求远。

刘备听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不禁怦然心动。

他已年过不惑,却仍寄人篱下。未来人生将去往何方?刘备心中一片茫然,他急需明白人为他指点迷津。

葛大叔曾在《天下无贼》中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同理,在汉末三国时期,最稀缺的资源也是人才。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是统治者脸上贴金的说法。得士人者得天下,为此曹操几次三番下求贤令,正是希望天下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袁绍在官渡的覆辙前车之鉴不远,残酷的事实告诉刘备――最终决定战争走向的是人才!

事实胜于雄辩,刘备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决定趁着现在曹操忙于统一北方战争之时,摒弃从前只知论资排辈的择才观念,延揽人才为己用。

刘备必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团队。多渠道、多形式的聚集、引进各种人才,强化顶尖人才对自己组织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才有可能与曹操一较高下。

从风华正茂到中年油腻大叔,刘备一事无成、一文不名,始终过着东奔西走颠沛流离的生活,正是因为他对人生缺乏一个清晰的长远规划。在最落魄的时候,刘备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刘备急需一个智囊,而刘表徒有其表缺乏锐意进取之心,对避难至荆州地方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刘表的短视,恰恰为刘备的发展势力、招募人才提供了可能。他不可能永远做刘表的门童,他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帮助他规划未来。

参考书目:《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资治通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