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恐惧症,我该如何克服
首先你不要跑步的时候总想着重点,这样你就会越来越害怕,越来越觉得目标遥不可及。
你可以将这一段路程分解成几段小的目标,及标志物,当你跑到了一个标志物,你就会知道,我到达了这个目标,你就会越来快乐,也就会跑得越来越轻松。
当我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抱持“坚持就是胜利”的想法;
后来,发现对跑步的描述更应该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比赛中坚持才能完赛是因为平时训练不够;
后来,我发现,“哪怕真花掉十年功,不科学的训练也未必导向真正的进步”;
然后,我发现,其实“训练得好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比赛表现”,特别是顶级选手,好训练和好赛场表现之间,还差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我们看到2018年东京马拉松日本选手“设乐悠太”的表现之后,更肯定了这种观点。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跑步的心理因素。
前两天有个复古而振奋人心的文章《灌篮高手》重新回归人们视野,也唤起了我们青春的回忆,其实对于湘北来球队,我们喜爱的是那种技巧和体格吗?当然不是,樱木花道成为主角,正是在“天才”“大笨蛋”之间的、对抗挫折中的成长,凝聚成了最可贵的精神,也是心理建设超过硬件指标的最好的展示。在任何领域,心理上总会有一些基于人类共情的、大家都愿意追随和赞美的因素,也可能是类似于冯唐说的“金线之上”的对于成长的描述。
跑步并不像篮球那样有足够的变化和观赏度,但在个人跑步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绝对不少。人是一个非常大的化工厂,身体里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控制着人的各种身体行动,跑的过程,就是持续输出、分配能量和补给消化吸收的过程。说上去有些抽象,不过事实却就是如此,在生物学家眼中,奔跑的人就是一台奔跑的化学机器,大脑的控制就是在身体里制造各种推动生物反映的化工厂。
我跟刘铮老师探讨很多问题,刘老师都能解释到特别细微的颗粒度,蛋白质、细胞、钙离子……这个级别,特别有趣。所有训练、比赛基于的逻辑,都可以通过运动人体科学来解释。
如果把人的跑步比赛,比喻成开车进行一场比赛的话,那么,肌肉记忆、骨骼、植物神经反应等,相当于一辆汽车的车况;而大脑的主动控制相当于驾驶员。
好司机开破车和笨司机开好车,胜负并无定论。前者我们管那叫拼搏的智慧,后者叫做被浪费的天赋。在大众跑友中,智慧还是浪费,往往会和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大环境有关。
关于心理因素的问题,特别值得高水平选手研究,这也是顶级高手都有顶级队友或者对手的根本原因。
无论训练还是比赛,重新造就一个人的更快更强,最根本的发动“原力”还是来自于心理因素,也就是大脑的意愿。人有先天偷懒的倾向,习惯于“不努力”,所有努力都是伴随着走出舒适区的痛苦,而这也是成长的本质。人往往是先有了变强的意愿,才有了更高的变强表现,而后有个更高强的意愿……
这也是从“梦想到实现梦想过程”的缩略版。
心理建设受外部环境影响非常大,高手多数都是伴随着外界竞争环境压力而成长起来的。而顶级高手往往是受到了更大的刺激而顿悟产生了质的飞跃。
人没有办法凭空了解自己和改造自己,只有做一些事情,遇到困难和挫折,反弹回来给自己的反馈,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可能达到的未来方向。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刺激与反馈。
再说回跑步的临场发挥,你的表现如何?完全是体力(硬件)基础和脑力(软件)的配合,也就是我刚才比喻的“车况+司机”的组合。这就告诉我们,平日里的训练,除了身体锻炼之外,脑力锻炼同样重要。当然,多数跑步者在进行日常训练中,已经暗合了脑力训练和体能训练的统一。我们经常说一个队员态度积极,指的就是他的心理因素。肯吃苦耐劳,有拼搏精神……说的可不是硬件能力。
运动说到底,是体力+智力的组合,而最终对我们有长期价值的,是精气神,是心理因素。现在你应该有更深的理解,跑步电影《强风吹拂》中的名言:
“对长跑选手最高的赞誉是什么?”“不是快吗?”“我认为,是坚强!”
跑八百米时不要想自己坚持不了了,而是在跑的过程中树立目标,比如要跟住哪个同学,不掉出第一梯队等。跑的过程中第一圈左右是最累的,坚持过这个时间段,一圈半的以后冲刺阶段跟着大家使劲冲刺,成绩肯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