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哪些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 就是强调为社会、 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爱国爱民、 为民族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也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的道德主张。“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 ”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 ”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 也是对人处事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 “恭敬之心,礼也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 “事思敬 ”、“不居功 ”,“择善而从 ”。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 表里如一的品格。 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 “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任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孔子认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四个:
1,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
2,仁爱兼利: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
3,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
4,修身自律: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主张:
1,整体至上: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所谓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
2,仁爱兼利: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
3,自强不息: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4,修身养性: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为在无人所知,无人关注的地方,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须自觉主动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良道德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