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
(一)
一支没有政治的军队,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终究成不了大事,更谈不上有多大的战斗力。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眼里只有银子而没有天下,为了区区七千万两银子将京师变成了人间地狱,却完全无视普天之下狼烟遍地和强敌环伺的现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打家劫舍的流寇,指望一支用银子武装起来的乌合之众去抵抗职业军队,基本上就是做梦了。
张献忠在清军入关后烽烟四起的战火中,忙活的却是划地称帝,眼睛里也只有到手的一亩三分地,战争失利后的逃亡路上也不忘带上沉甸甸的银子,为银子而战自然就没其它的什么事了。
所谓的顽强只是为了生存,不堪一击是因为银子,如此而已。
(二)
李自成和张献忠在与明军作战中,屡屡起死回生,仍能顽强抵抗,并非其战斗力有多强,大体上是亡命状态下的拼死挣扎,再加上朝廷军队为其创造的机会。
但这种机会是大明朝廷给的,明朝军队没有核心的指挥体系,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即便是兵部尚书杨嗣昌出任统帅期间,尽管制定了统一的作战方案,形成了“十面合围”之势,但统兵将领大都离心离德,始终不能步调一致,关键时刻总是功亏一篑,让命悬一线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活了下来。
这不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运气好,而是朝廷的统兵将领们有各自的账本。统兵将领们之所以各算各账,也是为了生存,在国家政治一片漆黑之下,如果使出全力剿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那么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了,因此,让李自成和张献忠活下来,自己才有生的希望。
更为关键的机会是大明朝廷总是源源不断地给李自成和张献忠输送后备力量,因为有不断增加的灾民成为李自成和张献忠取之不尽的兵源,朝廷有力量剿灭起义军,却无力安抚灾民,始终不能给李自成和张献忠釜底抽薪式的沉重打击,致使其死灰复燃,剿而不灭。
其实,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做的,朝廷照样能做,凭李自成和张献忠一句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均田免赋”口号,还抵不上朝廷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盘踞的中心区域实打实地发放粮食和救济银两,甚至分田分地,估计大多数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民众,会一哄而散,只剩下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光杆司令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但朝廷不会这么做,因为碍于那个虚伪的面子,自古以来的统治者对造反者,只有一个字:杀!这就是宿命,已经失去政治的朝廷和没有政治的农民军对垒,虽然打得天昏地暗,可打的也就是个糊涂仗。
(三)
但清军却不一样,他们是奔着天下而来的。
这是一支有政治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上下,但因为有政治,他们要人有人,要力有力,其统帅的军队还是与李自成和张献忠征战多年的那支军队,只不过换了个领导而已,但战斗力却已经非同往日了。
而李自成和张献忠除了银子之外,普天之下到处是敌人,一个盟友都没有,不仅内部相互杀戮,各个山头之间也杀戮不断,还要面对南明王朝军事力量的围追堵截,沿途还要遭受地方武装的偷袭,几乎凡是手中有刀枪者,皆为敌人。
背负着沉重的银子,又处在四面楚歌的绝境,最后的命运只能是守望着白花花的银子饿死、困死。
不堪一击,实质上是让银子活生生拖垮了。
李自成从北京逃出的前夕,除了匆忙间登上皇位过一把皇帝的瘾之外,最要紧的还是将大把的银子运往自己的大本营,潼关大战的前提依然是为巨额财宝运往安全的地方争取时间,并不是为了取胜,一路逃亡也想的是如何埋藏金银财宝。
而张献忠也是,恐在转移途中受拖累或被敌人俘虏,宁肯将自己的妻妾幼子杀戮,也要带着数以万吨计的金银,即便在战场形势陷入危机的状态下,沉船抛银也要做好沉银的记号。
两个人在天下和银子之间的抉择,惊人地一致,所以,不堪一击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