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为什么要让赵括上?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的一场关键性战役,秦国与赵国在长平爆发的大战,此战秦国大获全胜,赵国数十万精锐军队全军覆没,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此战也是战国局势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长平之战的一个重要胜负手,就是双方的换将。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被认为是赵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且留下了纸上谈兵的成语。那么赵国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郡的争夺,此战本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事情,与赵国没有关系,但无奈韩国祸水东引,赵国是贪图上党郡而入局,但因为是仓促入局的缘故,赵国其实并没有做好与秦国进行一场倾国之力的国战的准备,这为最后赵国的失利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赵军最初的主帅是名将廉颇,当时的廉颇指挥赵军与秦军交战,但赵军初战就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廉颇才不得不指挥赵军以防守的姿态与秦军进行相持,需要注意的是,赵军采取防守的姿态是在初战失利之后,不得已而为之,而当时的秦国指挥还并不是白起。而后廉颇更是数次拒绝主动出击的命令,可见廉颇对于主动出击是没有信心与把握的,可以说此时的赵国与秦国虽然在长平相持,但主动权在秦国的手中,赵国是处于下风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赵国与秦国在长平数十万大军大相持,对于国力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耗。而被拖入战局仓促上阵的赵国国力本就不如秦国,再加上准备不足,首先就顶不住了,再向齐国借粮不成之后,赵国已经面临后继无力山穷水尽的局面了。此时的赵国已经无法再支撑几十万军队以廉颇的策略在长平与秦国这样对峙消耗,而廉颇又不服从命令主动出击,这才是长平之战赵国换将的背景。赵国无法支撑相持作战,所以赵国需要一个能够速战速决的将领来代替廉颇。
长平之战赵国换将,很多人认为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其实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赵国换将也许秦国在里边顺水推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决定性作用必定不是秦国的什么反间计。要知道长平几乎集结了赵国全国所有的精锐军队,而赵国当时换用赵括在赵国上下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包括赵括的母亲都是公开反对此事的,如果在这样的额情况下,秦国还可以把赵括扶上这样一个高位,那么秦国与赵国也就不用打什么长平之战了,赵国几乎就等于是被秦国所控制了。
赵国之所以当时会选择赵括,是因为赵括是赵国国内主张速战派的代表人物,秦国估计也是看中了这点才在暗中运作,而赵国上下反对就在于大多数都不看好速战这种打法(毕竟廉颇这样的名将在初步交锋中都败下阵来),大多数人不看好反而使得赵括成为了速战一派唯一的一个选择。前边已经分析过了,此时的赵国已经无力在长平与秦国对耗下去,于是发生了换将。
综合前边我们知道了赵国之所以会换将赵括,在于赵国既无法长久的对峙下去,又不愿意就此放弃,不得不改为速战,意图在短时间内打败秦国,而赵国国内赵括是速战派的代表人物,在别无选择之下,赵国才不得以的用赵括换下了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