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死后为什么嘴里放一样东西?防尸变还是另有目的?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7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5.4万
展开全部
荀子有云“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讲究“事死如事生”,对待死者要如生前一般。人死后,不仅要找一个风水宝地来安葬,还要准备大量的随葬品,以便在阴间可以快乐的生活。这种现象在王公贵族、富家大户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很多人也注意到,除了葬穴与陪葬,人们往往死者嘴里放一样东西,名曰“压舌”。这种东西,或铜钱、或玉石,或珠宝,或稻米,无论稀有贵贱。为何要这样做呢?民间认为,这样做一则可以压住舌头,死了的人到阴曹地府不要话太多,避免祸从口出;二则压舌有时候又叫“饭含”,将口含之物当作食物,可以避免黄泉路上忍饥挨饿;三则用有特殊功效的物件放在死者嘴里可以防止尸体的腐化,保持死后尸身的完整性。

当然,以上都是民间说辞,大抵信不得,但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对此是深信不疑的。以至于发展成丧礼的一部分。在周朝,关于“饭”、“含”,分别规定“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以及“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可见,口中含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当然,对于这种传统,后世多有延续,口中所含之物也进一步向粮食、玉器、金银延伸。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曾经这样说道:

诸葛亮嘱托参军杨仪,在自己死后,放七粒米在口中,为的就是将星不坠,以此迷惑司马懿。这显然是神秘夸张的情节,但从《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来看,罗贯中未尝不是受口实以物的殓葬习俗的影响。

到了清代,这种习俗愈发盛行起来,但口中所含东西的象征意义逐步弱化,主要以贵重物品居多。比如,乾隆皇帝下葬时,口中含玉蝉,期待自己死后能褪茧重生,图的就是“尽早超生”。玉蝉用玉片雕琢而成,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当然,乾隆的玉蝉与慈禧的夜明珠不能相提并论。慈禧死后,口中所含的就是一颗极为珍贵的夜明珠。这颗夜明珠分则两块,透明无光;合则为球,散发出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据说,慈禧用它就是来防止自己的尸身腐化的。

作为一种丧葬习俗,压舌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人们往往借此寄托对去世亲人的思念、哀思,目前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