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此外,还有人文主义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对人的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是动态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知识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它需要更新和创造。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起着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倡“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可忽视,应该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然而,学生的经历是不同的,有一些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关注他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同时,我们不应该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要求,因为学生有差异,老师应该知道如何因材施教。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个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概念: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此外,还有人文主义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将知识从外部转移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解,并与外部世界互动”。
因此,学习活动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产生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出了对学生知识的一种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教科书、文字、图片和教师的黑板书写和演示中对现实的准确表述,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独特的标准,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每个人都决定着对世界的认知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