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什么是"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这个"标签效应"有点像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标签有很强的导向定性作用,无论性质是正面还是负面,对个体的自我认知都有强烈的影响。给个体贴标签的结果往往形成一种"自证预言,使其向标签所标定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我们总是为他人贴标签呢?
白话说就两点。
1.节省认知资源人们的认知模式往往是快速的,启发式的,人们对别人往往没有深入了解便做出了论断,大部分人都是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讲的认知吝啬鬼,而且我们总是在寻求认知的简洁性,这一点心理学家称为“自发类别化”。
即通过把客体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这样做之后,我们思考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会很轻松.所以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给埋答汪自己和别人贴标签。
2.寻求确定感与控制感其实贴标签这种行为也是有其进化意义,比如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危险的原始丛林中,一旦遇见凶猛的野兽,就需要迅速做出判断从而安权逃脱,所以这种快速类别化的启发式判断就保留了下来。
通过贴标签这种行为,我们能对一个人形成类别化的判断。从而确定他人对我们没有威胁,而举数且可以维护我们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这通过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的"认知失调里cognitive dissonance也可以解释:人们会努力维持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协调一致,避免认知冲突引起的心理不适感。
当然,贴标签其实也有好的一面。使用标签其实也是心智成熟的表指掘现。它让人能撤底入社会,如果不贴上男性的心理标签,就很难获得性别认同:如果你不给自己贴弯仔上职业标签,你就很难获得职业认同.当我们远离社会,撕掉身上所有的标签,我们就什么都不是。
可能我们一辈子都要警惕标签,善用标签,远离标签,让核签化语言,远离标签党,会很累,但我们如此努力地挣扎着不被定义,不就是不想成为任何人口中的人,只想成为自己吗?如何降低别人给自己贴上标签后的伤害?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视频片段,在一个公交车上,或者地铁上,座位上坐着一个年轻人,而他的旁边就站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年人,好了,就是这么长的一个片段,没有其他的场景了。
问问大家,看到这个片段后,你会怎么判断这个年轻人呢?
可能会有人不假思索的想回答这个问题了。我们的大脑分析判断一个人,一件事,会有两种方式,
一种就是快速的,凭直觉,不假思索的处理信息。
一种是理性,严谨,慎重,深思熟虑的处理信息。
你觉得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结合上面的这个视频片段,自我觉察一下。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一种的,会凭直觉,快速的做出分析判断,因为这是符合我们的心理需求的,懒惰,快速,节省时间。
这也是我们的认知模式的一个特征,所以我们总结过一个词语叫做认知吝啬鬼,所以贴标签就是一种快速节省认知资源的方式,是我们认识事物,在复杂的世界里分类信息,趋利避害的一种快速反应。
有的人可能会说到,我会选择第二种方式的,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或者有这样的人,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年轻人分析出来,就需要考虑几种可能性了,有可能是这个年轻人已经连续工作好几天了,所以他很需要休息;
有可能是这个老年人看到这个年轻人很疲惫的状态,就强制要求让座给这个年轻人;
也有可能是这个年轻人已经让座了,但是这个老年人给婉拒了;
还有人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年轻人一次没有给老年人让座而否定他这个人,那人家有可能之前每次都会给老年人和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啊;
最后还有人说了 我们不要道德绑架别人,是的!我们不能道德绑架别人,我们是在模拟论证一下第二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比较复杂,是不符合我们的心理需求的。
通过上面一个事件的叙述,我们还能发现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给他人贴标签,也是我们心理的一种需求,就是我们需要一种确认感和掌控感,对一件事,或者是对某一个人。通过贴标签这种行为,我们能对一个人形成类别化的判断和认识,或者确定他人对我们没有威胁,通过确认和控制可以维护我们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贴标签是一种相互的行为,我们习惯给他人贴标签,那别人也会给我们贴标签的,我们在社会活动中,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或者信息渠道为我们贴上的标签,是我们了解具体的自我,产生自我意识的根本途径。
比如说,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身边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会评价自己是一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人,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意识,我是一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人,圈子效应,我们也就更倾向于和其他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去交往;
再比如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都评价你是个勤奋努力的人,那么你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是勤奋的,也更愿意去跟勤奋努力的人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