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展开全部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笔者有一些体会。
一、 激情导入,激发诗趣
1. 朗读导入。朗读不仅能培养人的语感,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它是一种心灵与文本的沟通,也是情与诗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课之初,以美的朗诵开场,首先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诗词的情感波动而心动,随着朗诵语调的抑扬而情涌。学生只有在欣赏和陶醉中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朗读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古诗词,也可以是与要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描绘春景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表达爱国热情的,写花的,写草的,写月的……小学生能吟诵许多首,教者只要引导及时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学《江南春》时,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让学生背诵《春晓》,当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他们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画面导入。苏轼曾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用图画导入新课,增强直观感。小学教材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首诗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能抓住诗中情景,引发学生联想。教学前展示这些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古诗《村居》的教学,插图是一幅美丽的春色图,画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天真烂漫情趣尤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引发学诗兴趣,顺利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3. 诗词导入。即以熟悉的古诗词句导入新篇学习。每位小学生头脑中都储存有一定的古诗词,有些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能背诵许多古诗句,虽然他们对背诵的古诗词内容并不太理解,但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或模糊或粗浅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学习相关篇目时就会不自觉地涌现出来。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请学生背诵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进行对比,都是讲钓鱼的,但张志和的钓鱼与小儿的钓鱼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样写钓鱼,风格差异较大,由小儿的天真引出张志和的失意,强烈的落差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 故事导入。古诗词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离古诗词作者的生活非常遥远,要想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导入应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没有哪位小学生会抵触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实只要教师用心,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果用古诗词的故事导入,就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去。如《石灰吟》《春晓》《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或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说不定就会对新学的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对诗词背景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韵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韵律。押韵好的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就是韵律美。不同的诗词作品,有不同的押韵,会形成不同的气氛,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我们朗读诗词,也应将诗词独有的韵律美传达出来。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般古诗词都有明显的韵味。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媪”“好”,都押“ǎo”韵,读起来顺畅自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今许多古诗词已被谱成优美的歌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吟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用心组织,诗词的教学其实也能达到诗情画意般的音乐境界。
2. 吟出深情。诗词是一种最适宜朗读的文学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因此,我们朗读时,就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诗人词人的感情。诗词是抒情艺术,无论是抒情诗词,还是叙事诗词,甚至哲理诗词,只要是成功的作品,里面必定奔涌着作者澎湃的激情,蕴含着作者的缕缕情思。无论是思念家乡、亲人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是表达朋友情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诗人、词人的思想融为一体。这样,朗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 明白诗理,升华诗意
1. 找诗趣。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向我们描绘了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情景。词中的一户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不让人感觉到词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乡村美,也有乡村趣,更有乡村乐。
2. 融诗情。诗是以文字体现情感,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切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后重获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喜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壮丽景观,心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词歌赋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产物。
3. 悟诗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许多至深哲理,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吟诵诗词歌赋时不断成长成熟。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力。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过躬行”。还有,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些深含哲理的诗词都是教师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笔者有一些体会。
一、 激情导入,激发诗趣
1. 朗读导入。朗读不仅能培养人的语感,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它是一种心灵与文本的沟通,也是情与诗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课之初,以美的朗诵开场,首先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诗词的情感波动而心动,随着朗诵语调的抑扬而情涌。学生只有在欣赏和陶醉中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朗读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古诗词,也可以是与要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描绘春景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表达爱国热情的,写花的,写草的,写月的……小学生能吟诵许多首,教者只要引导及时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学《江南春》时,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让学生背诵《春晓》,当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他们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画面导入。苏轼曾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用图画导入新课,增强直观感。小学教材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首诗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能抓住诗中情景,引发学生联想。教学前展示这些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古诗《村居》的教学,插图是一幅美丽的春色图,画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天真烂漫情趣尤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引发学诗兴趣,顺利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3. 诗词导入。即以熟悉的古诗词句导入新篇学习。每位小学生头脑中都储存有一定的古诗词,有些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能背诵许多古诗句,虽然他们对背诵的古诗词内容并不太理解,但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或模糊或粗浅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学习相关篇目时就会不自觉地涌现出来。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请学生背诵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进行对比,都是讲钓鱼的,但张志和的钓鱼与小儿的钓鱼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样写钓鱼,风格差异较大,由小儿的天真引出张志和的失意,强烈的落差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 故事导入。古诗词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离古诗词作者的生活非常遥远,要想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导入应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没有哪位小学生会抵触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实只要教师用心,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果用古诗词的故事导入,就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去。如《石灰吟》《春晓》《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或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说不定就会对新学的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对诗词背景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韵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韵律。押韵好的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就是韵律美。不同的诗词作品,有不同的押韵,会形成不同的气氛,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我们朗读诗词,也应将诗词独有的韵律美传达出来。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般古诗词都有明显的韵味。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媪”“好”,都押“ǎo”韵,读起来顺畅自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今许多古诗词已被谱成优美的歌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吟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用心组织,诗词的教学其实也能达到诗情画意般的音乐境界。
2. 吟出深情。诗词是一种最适宜朗读的文学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因此,我们朗读时,就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诗人词人的感情。诗词是抒情艺术,无论是抒情诗词,还是叙事诗词,甚至哲理诗词,只要是成功的作品,里面必定奔涌着作者澎湃的激情,蕴含着作者的缕缕情思。无论是思念家乡、亲人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是表达朋友情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诗人、词人的思想融为一体。这样,朗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 明白诗理,升华诗意
1. 找诗趣。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向我们描绘了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情景。词中的一户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不让人感觉到词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乡村美,也有乡村趣,更有乡村乐。
2. 融诗情。诗是以文字体现情感,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切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后重获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喜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壮丽景观,心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词歌赋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产物。
3. 悟诗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许多至深哲理,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吟诵诗词歌赋时不断成长成熟。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力。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过躬行”。还有,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些深含哲理的诗词都是教师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