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和发展任务是什么?
2019-02-20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建立小麦优势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本规划。
优势区域布局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将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优势区。优势区内选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为便于生产中应用,本书暂保留。1亩≈667米2,余同。——编者注以上(农场5万亩以上)的558个县(市、区、旗、农场)作为重点发展县,抓大带小,促进优势区小麦生产全面发展。
(1)黄淮海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355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5040万亩,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是我国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最适宜地区之一。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21028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9.1%;单产337.3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高30.1千克;产量709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9%。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为害较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力争建成我国最大的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和加工转化聚集区,基本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面包、面条、馒头、饺子粉的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10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60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756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广适、节水、高产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二是集成组装强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播半精播、节水栽培、中强筋小麦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小麦少(免)耕栽培技术;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稳步实施保护性耕作;五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336个重点县。
(2)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地势低平,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左右,耕地面积15698万亩。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多,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形成和弱筋小麦的生产,是我国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的适宜地区之一。种植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5月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4261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2.0%;单产313.3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高6.1千克;产量13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2%。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渍害和高温逼熟,穗发芽时有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为害较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弱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小麦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弱筋小麦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实施“抓弱筋、促中筋”战略,建成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饼干、糕点、馒头的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8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27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124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弱筋和中筋品种,加快抗赤霉病、白粉病和穗发芽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二是集成组装弱筋、中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精播半精播、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挖掘稻麦两茬均衡高产潜力;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沟系建设,提高排涝降渍能力;五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73个重点县。
(3)西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个省(市),以冬小麦为主。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势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间分布,海拔300~2500米;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耕地面积28288万亩。生态类型多样,以生产中筋小麦为主,兼顾弱筋小麦。种植制度以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玉/苕”间套作为主。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5月中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3232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1%;平均亩产201.7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105.5千克;产量65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雨多雾大晴天少,易旱易涝,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之一,条锈病为害严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对确保区域口粮有效供给作用突出。建成我国西南地区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区域内口粮需求,提高西南地区小麦自给率。该区适宜发展馒头、面条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39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25千克,总产量达到76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条锈病强的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加快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集成组装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小麦稻草覆盖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小窝疏株密植、小麦套作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小麦机械化生产,推进农机农艺结合;五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59个重点县。
(4)西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冬春麦皆有种植。该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50~250毫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地势复杂,有高原、盆地、沙漠,土壤以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为主,耕地面积1920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970万亩。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6月底至7月初收获;春小麦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至8月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2737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7%;单产251.4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55.8千克;产量68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干旱少雨,同时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对小麦生产安全影响较大。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对确保区域口粮有效供给、老少边贫地区社会稳定作用突出。建成我国西北地区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区域内口粮需求,提高西北地区小麦自给率。该区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馒头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95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60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767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旱节水、高抗条锈病的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加强保护性耕作、秸秆地膜覆盖、耕耙结合的蓄水保墒节水栽培技术,集成组装强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种、覆盖沟播等技术,加快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抗旱保墒能力;五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74个重点县。
(5)东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硬红春小麦产区。该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多在3%~6%;耕地面积34435万亩,人均、劳均耕地面积大,具备规模种植的优势,以大型农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春小麦4月中下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6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9%;单产265.2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42.0千克;产量1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春季干旱;收获期常遇阴雨,影响商品品质。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子粒品质好,商品率高。建成我国东北地区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商品麦基地。该区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馒头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71千克,总产量达到19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的硬红春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集成组装强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深松耕蓄水保墒节水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地力,提高抗旱保墒能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16个重点县。
主要任务(1)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
针对各地小麦生产条件和影响小麦生产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障碍因子,筛选、更新、推广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逆性强的品种;推进原原种、原种、良种“三圃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2)集成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技术力量,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集成组装适合不同优势区域、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和应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节水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各小麦优势区创新具有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挖掘技术增产潜力。
(3)加强质量检验监测工作。
对区域试验中的小麦品系进行品质测定,为筛选确定新品种提供品质依据;对审定后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进行跟踪鉴定,检测小麦品种的品质稳定性;定期对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质量抽查、品质检验和综合评价,编制全国和各优势区小麦质量年度报告,提供有关检验检测信息;研究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制修订有关标准,提高小麦品质检测的质量和水平。
(4)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
坚持产加销相结合,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企业+基地+中介”等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与优势区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通过期货、现货交易方式,大力促进产销衔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扶持壮大小麦优势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时发布品种、技术、价格等信息,稳步推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种麦农民持续增收。
2023-06-16 广告
2018-06-26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根据农业部2008年9月发布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我国将着力建设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小麦优势区。其中,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主要包括336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主要包括73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西南小麦优势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主要包括59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中筋小麦;西北小麦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主要包括7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东北小麦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主要包括16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到2015年,优势区种植面积3.18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93.6%以上;产量达到1052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5.2%;优质率达到85%以上,小麦加工迈上新台阶,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