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气因山见,春日六绝句其三。这首诗怎么翻译 5
春日六绝句
【宋】杨万里
其一
日落碧簪外,人行红雨中。
幽人诗酒里,又是一春风。
其二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其三
雾气因山见,波痕到岸消。
诗人元自懒,物色故相撩。
其四
春醉非关酒,郊行不问涂。
青天何处了,白鸟入空无。
其五
江水夜韶乐,海棠春贵妃。
殷懃向春道,莫遣一花飞。
其六
春色有情意,挑花生暮寒。
只应催客子,不遣立江干。
【题解】
五言绝句。押萧韵。
【诗意】
其三
氤氲的雾气依凭远远的青山而显现,
水面上波浪的痕迹直到岸边才消失。
我这个诗人元本就是太慵懒了啊,
这美丽的景色本就撩乱了我的心。
【注释】
1、雾气:云雾;水蒸气。《管子·轻重己》:“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煖冬热,上常有雾气。”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山市》:“文登昆嵛山有山市,恒在清晨。遥望之,山化为海,惟露一岛。岛外悉波涛弥漫,舟船往来,山下人但觉在雾气中。”王愿坚《七根火柴》:“(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
2、因山:语出晋左思《三都赋》:“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岨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
3、波痕: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
4、诗人:这里是作者杨万里自称。
(1)指《诗经》的作者。《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范鲁 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
(2)写诗的作家。汉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唐白居易《马上作》诗:“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明黄淳耀《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陶徵士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摩诘、昌黎、梦得、圣俞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孙犁《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5、元自:犹言原本,本来。唐杜甫《伤春》诗之二:“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明李贽《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金人元自识人。”
6、物色:景色;景象。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陈澔集说:“物色或騂或黝。”明张宁《方洲杂言》:“文帝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绿沉也。”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李贤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于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南朝宋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宋苏舜钦《寄王几道同年》诗:“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明高启《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宣和殿,物色凄凉与画同。”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乃戍高加索,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绰往溉许,适见黄卧具,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个好物色到面前,真个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汉刘向《列仙传·关令尹喜》:“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张重光《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章湘,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馀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然隆准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于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金,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唐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浦起龙心解:“犹庄子言使得全其天年。”唐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由贵陆行往宾州,必经大龙山,非冯氏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历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乾道六年(1170)召为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1179)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为尚左郎官。十二年(1185)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1187)迁秘书少监(同上书《秘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1188)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为序,遂以失职丐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1199)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1206)卒,年八十。谥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杨万里诗42卷辞操1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为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63卷,今残存60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44卷。
诗人元自懒,物色故相撩。
原意:湿气因为有山峦阻挡而呈现出雾气,水波因为冲到了岸上而消失了痕迹。我原先本身也是很懒的,看到这样的景色也不禁要撩上一撩了。
意境:万物随行,相生相消。认真体会,或许可撩。
春日六绝句
【宋】杨万里
其一
日落碧簪外,人行红雨中。
幽人诗酒里,又是一春风。
其二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其三
雾气因山见,波痕到岸消。
诗人元自懒,物色故相撩。
其四
春醉非关酒,郊行不问涂。
青天何处了,白鸟入空无。
其五
江水夜韶乐,海棠春贵妃。
殷懃向春道,莫遣一花飞。
其六
春色有情意,挑花生暮寒。
只应催客子,不遣立江干。
【题解】
五言绝句。押萧韵。
【诗意】
其三
氤氲的雾气依凭远远的青山而显现,
水面上波浪的痕迹直到岸边才消失。
我这个诗人元本就是太慵懒了啊,
这美丽的景色本就撩乱了我的心。
【注释】
1、雾气:云雾;水蒸气。《管子·轻重己》:“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煖冬热,上常有雾气。”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山市》:“文登昆嵛山有山市,恒在清晨。遥望之,山化为海,惟露一岛。岛外悉波涛弥漫,舟船往来,山下人但觉在雾气中。”王愿坚《七根火柴》:“(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
2、因山:语出晋左思《三都赋》:“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岨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
3、波痕: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
4、诗人:这里是作者杨万里自称。
(1)指《诗经》的作者。《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范鲁 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
(2)写诗的作家。汉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唐白居易《马上作》诗:“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明黄淳耀《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陶徵士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摩诘、昌黎、梦得、圣俞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孙犁《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5、元自:犹言原本,本来。唐杜甫《伤春》诗之二:“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明李贽《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金人元自识人。”
6、物色:景色;景象。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陈澔集说:“物色或騂或黝。”明张宁《方洲杂言》:“文帝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绿沉也。”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李贤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于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南朝宋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宋苏舜钦《寄王几道同年》诗:“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明高启《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宣和殿,物色凄凉与画同。”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乃戍高加索,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绰往溉许,适见黄卧具,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个好物色到面前,真个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汉刘向《列仙传·关令尹喜》:“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张重光《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章湘,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馀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然隆准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于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金,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唐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浦起龙心解:“犹庄子言使得全其天年。”唐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由贵陆行往宾州,必经大龙山,非冯氏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历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乾道六年(1170)召为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1179)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为尚左郎官。十二年(1185)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1187)迁秘书少监(同上书《秘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1188)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为序,遂以失职丐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1199)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1206)卒,年八十。谥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杨万里诗42卷辞操1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为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63卷,今残存60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44卷。
编辑于 2019-02-1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