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上课吵闹怎么办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舆论先行
(一)摆事实
要解决问题,必先加以关注。我先摆明现状,罗列接收到的纪律反馈,也谈谈自己巡视整个年级组的感受,明确纪律是当下班级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告诉学生,我们班的纪律不能说差,更不能说乱,但和优秀班级比起来,还有差距,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之所以这样讲,一方面,这是实情,实事求是道出真相;另一方面,不能夸大存在的问题,否则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这个班级很糟糕,从而失去信心,导致离心离德。倘若学生心散了,问题就大了。
(二)讲道理
学生并非不知道宁静的重要,“静水流深”、“宁静致远”、“静能生慧”,这些道理他们耳熟能详,老调重弹没有太多效果,要讲就要有不一样的视角。恰巧暑假带学生去欧洲游学。那是一段快乐时光,是一次幸福之旅,但也带给我深深的刺痛。我告诉学生,要不是亲身经历,我始终难以相信,在国外,中国的游客,不论是吃饭还是住宾馆,都是被区别对待的,享受“特别”待遇,不和国外的旅客同吃同住。就是住在同一个旅馆,也是被安排在不同的楼层。其中的原因,据导游讲,就是因为中国人说话吵闹没有素养。实事求是地讲,那种被人歧视的感觉,真是令人窒息。同行的学生,最初也是大声嚷嚷,后来慢慢注意起来,静静地走路,悄悄地说话。我借亲身经历,向学生传达我真诚的希望,作为世界公民,要学会关注他人的存在,从现在做起,从创建宁静班级开始,与国际接轨,做一个文明的人。这不只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于人于己都是好的。
(三)断后路
很多事情没有做好,并非不能做好,而是因为决心不够大,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我表明了坚定立场,不给自己留退路。一方面,我公开和年级组的老师说,接下去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班要狠抓班级纪律,打造宁静的班级品牌;另一方面,明确告诉学生,不达预期不罢休,一个月没做好,那就两个月,两个月没做好,那就三个月。
当然,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是不同步的,有差异是必然的,同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有学生就担心,“教室要保持安静,但感觉课间过分强调安静,会让气氛过于压抑,缺乏生气,没有活力”。为避免误会,产生阻力,态度必须明确:嘴巴是用来吃饭和说话的,并非不准说话,而是学会如何说话,课堂上必须是宁静的,课间休息要求降低声音。创设宁静的环境,是一种倡导,不应因自己的存在而让别人痛苦,并非彻底封杀嘴巴的说话功能。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
二、集思广益
写周记不是什么创举,但它是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载体,既能了解问题,也能借力学生的智慧,挺方便也很实用。
我让学生写两篇周记,一篇周记回答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教室里要保持安静?希望每个同学深入思考,能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在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的过程中,静文化建设已悄然启动。
第二个问题:如何让班级纪律更好,创建宁静班级,让班级成为适宜学习的天堂?学生们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从管理措施、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这再次证明,智慧在民间,学生有能力解决他们面临的一切问题。
学生提了很多建议,不少建议是可行的,也是很有见地的。在我看来,建议可不可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大家力往一处使,共同思考同一问题,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成为共同追求。
三、硬件布置
为配合班级“静”文化的创建,我大胆取舍,前后黑板上方、教室两边的立柱、后门外立面,全部采用与“静”有关的表述。
中立柱:喋喋不休伪男儿,埋头苦干真汉子。
前黑板: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
后黑板:证明你存在感的,不是叫嚷的分贝。
后门外:静入。
标语全部出自师生之手,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形成教育合力,让教育效果最大化。
改变一个坏习惯,产生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常有这样的经历,批评某个同学,说他在某个时间吵闹了,而当事学生往往一脸茫然,似乎在说:“有吗?”其实,不是想抵赖,他只是习惯成自然,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要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需要长效机制,需要持续跟进,巡视、陪同,及时提醒、批评,不断进行强化。
(一)摆事实
要解决问题,必先加以关注。我先摆明现状,罗列接收到的纪律反馈,也谈谈自己巡视整个年级组的感受,明确纪律是当下班级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告诉学生,我们班的纪律不能说差,更不能说乱,但和优秀班级比起来,还有差距,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之所以这样讲,一方面,这是实情,实事求是道出真相;另一方面,不能夸大存在的问题,否则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这个班级很糟糕,从而失去信心,导致离心离德。倘若学生心散了,问题就大了。
(二)讲道理
学生并非不知道宁静的重要,“静水流深”、“宁静致远”、“静能生慧”,这些道理他们耳熟能详,老调重弹没有太多效果,要讲就要有不一样的视角。恰巧暑假带学生去欧洲游学。那是一段快乐时光,是一次幸福之旅,但也带给我深深的刺痛。我告诉学生,要不是亲身经历,我始终难以相信,在国外,中国的游客,不论是吃饭还是住宾馆,都是被区别对待的,享受“特别”待遇,不和国外的旅客同吃同住。就是住在同一个旅馆,也是被安排在不同的楼层。其中的原因,据导游讲,就是因为中国人说话吵闹没有素养。实事求是地讲,那种被人歧视的感觉,真是令人窒息。同行的学生,最初也是大声嚷嚷,后来慢慢注意起来,静静地走路,悄悄地说话。我借亲身经历,向学生传达我真诚的希望,作为世界公民,要学会关注他人的存在,从现在做起,从创建宁静班级开始,与国际接轨,做一个文明的人。这不只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于人于己都是好的。
(三)断后路
很多事情没有做好,并非不能做好,而是因为决心不够大,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我表明了坚定立场,不给自己留退路。一方面,我公开和年级组的老师说,接下去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班要狠抓班级纪律,打造宁静的班级品牌;另一方面,明确告诉学生,不达预期不罢休,一个月没做好,那就两个月,两个月没做好,那就三个月。
当然,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是不同步的,有差异是必然的,同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有学生就担心,“教室要保持安静,但感觉课间过分强调安静,会让气氛过于压抑,缺乏生气,没有活力”。为避免误会,产生阻力,态度必须明确:嘴巴是用来吃饭和说话的,并非不准说话,而是学会如何说话,课堂上必须是宁静的,课间休息要求降低声音。创设宁静的环境,是一种倡导,不应因自己的存在而让别人痛苦,并非彻底封杀嘴巴的说话功能。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
二、集思广益
写周记不是什么创举,但它是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载体,既能了解问题,也能借力学生的智慧,挺方便也很实用。
我让学生写两篇周记,一篇周记回答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教室里要保持安静?希望每个同学深入思考,能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在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的过程中,静文化建设已悄然启动。
第二个问题:如何让班级纪律更好,创建宁静班级,让班级成为适宜学习的天堂?学生们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从管理措施、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这再次证明,智慧在民间,学生有能力解决他们面临的一切问题。
学生提了很多建议,不少建议是可行的,也是很有见地的。在我看来,建议可不可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大家力往一处使,共同思考同一问题,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成为共同追求。
三、硬件布置
为配合班级“静”文化的创建,我大胆取舍,前后黑板上方、教室两边的立柱、后门外立面,全部采用与“静”有关的表述。
中立柱:喋喋不休伪男儿,埋头苦干真汉子。
前黑板: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
后黑板:证明你存在感的,不是叫嚷的分贝。
后门外:静入。
标语全部出自师生之手,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形成教育合力,让教育效果最大化。
改变一个坏习惯,产生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常有这样的经历,批评某个同学,说他在某个时间吵闹了,而当事学生往往一脸茫然,似乎在说:“有吗?”其实,不是想抵赖,他只是习惯成自然,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要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需要长效机制,需要持续跟进,巡视、陪同,及时提醒、批评,不断进行强化。
展开全部
小学生上课吵闹老师就要拿出太堵,要有一定的威慑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加强意识:老师要经常向学生宣传教育。在班级文化中,可设置一些纪律标志语。让学生们时时刻刻记住老师的话,要遵守纪律。
2、相互监督:学生懂道理,不能保证犯错,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来管理。
3、适当表扬:对于学生的努力,老师要适当的表扬。
4、相应惩罚:对于犯错的学生,相应的和适当的惩罚是必需的,有助于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但老师要讲究惩罚的方法,杜绝体罚。
5、老师不能一直采用一种方法,一成不变。学生是变化的活动体,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取得当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相互监督:学生懂道理,不能保证犯错,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来管理。
3、适当表扬:对于学生的努力,老师要适当的表扬。
4、相应惩罚:对于犯错的学生,相应的和适当的惩罚是必需的,有助于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但老师要讲究惩罚的方法,杜绝体罚。
5、老师不能一直采用一种方法,一成不变。学生是变化的活动体,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取得当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