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正常体温37度已成历史是真的吗?体温降低意味着什么?
量体温,恐怕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最普通的行为之一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人体的基本体温大约是36到37摄氏度左右。生病了第一件事通常就是量体温。
那这个基础体温是如何得出来的呢?最近有文章说人体的正常体温有下降的趋势,真的如此吗?
我们目前使用的人体平均标准体温数值,是德国医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在1851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规模的人体正常体温测试后得出来的。当年他通过收集分析大约25000多人的体温,计算出人体的基础正常腋下体温大约在36-37度。这个体温值被各国使用至今,成为普通人也知道的常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世纪到现代,人体体温持续缓慢下降
但最近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体的正常体温值在近200年前是这个范围,但现在也许不再适用了。
斯坦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内战老兵以及其他有据可查的 历史 大数据后,认为那个年代的体温平均值是准确的,男人大约在37度。但这近两百年来,体温平均值在缓慢下降。
研究用了三个大的数据做分析。一个是1862年到1930年间美国军队的退伍老兵档案,一共83900人的体温记录,因为 历史 原因,这个数据库只有男性的数据。另一个是1971年到1975年美国国家大规模的营养状况调查收集的数据,一共15301个人。还有一个是斯坦福大学自己的数据库,2007年到2017年十年间收集的578222人的体温数据。后两个都有男性和女性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现代人的体温平均值大约在36.3摄氏度左右[1]。从19世纪末到现在,每10年大约下降0.03摄氏度。
当然,这个研究因为现实的问题,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地方。比如1862年到1930年的古老数据,就很难说这些老兵的平均体温能代表当年的普通人的基础体温,毕竟我们没法知道这些人是否都算 健康 的普通人,体温怎么测的也无法知道详细,连用的是什么体温计都不知道。
而且一个人的体温是一个挺复杂的数值,并非一直不变。下午的体温通常要高于早上。老人体温要低于年轻人。活动后体温要高于静止状态。身高体重也影响体温。环境的温度湿度,女性生理周期都会影响体温。所以体温不是一个不变的稳定数值,而是时刻处在一个变化的范围内。
但这个数字还是或多或少告诉我们,人类的体温的确有所下降。因为这个研究分析了三个不同年代的数据,发现下降的趋势是持续线性的。虽然下降的幅度到底有多大,是否与人种、地域等因素有关,并无法确定。
体温持续缓慢下降,其实也不奇怪。地球环境的改变也许也影响了人类的体温的变化。就像我们人类比起数百年前的祖先,体重身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体温也有所改变也就不足为奇。
体温下降对人类的影响,暂时没有可靠的研究结论
但体温下降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呢?是因此更加 健康 ,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还是变得更弱?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是哪一个。
有一些文章援引部分文献,认为体温降低会导致免疫力降低,有可能导致患病机会增多。这样的说法根据现有研究证据是站不住脚的。的确有一些研究文章在研究体温和抗感冒病毒的关系时发现,升高的体温有助于清除感冒病毒,暴露于低温之下的动物和人更容易被感冒病毒入侵而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但这样的研究参考意义不大。第一,研究比较极端的温度下的现象,比如耶鲁大学的研究比较的是37度和33度的鼻腔温度[2]。人体体温是不可能下降到33度的,至少目前不会。第二,清除感冒病毒的能力并不对等于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人类的这样的轻度体温的下降并没有依据会导致全身免疫机能的低下。
另一种说法是体温轻度下降不但无害,反而可以延长寿命,增强抗病力。同样目前也没有详实的依据支持这一说法。比如动物实验发现,通过生物手段降低小鼠的中枢体温0.5摄氏度,小鼠的寿命延长了15%[3]。但这是实验室动物的试验,而且是观察性的研究。体温被人为降低后,基础代谢也会下降,延长的寿命到底是因为体温下降导致的,还是因为基础代谢下降导致的,很难断定。另外,有针对人类的观察性的研究发现,平均体温高0.149°C ,一年死亡率高 8.4% [4]。看起来体温越高死亡率越高。但这也同样无法说明低体温就延长寿命。因为普通人也能看出从这个研究文章得出这个结论的不合理之处。平均体温高,有没有可能是慢性感染的原因呢?有没有可能是其他慢性疾病的原因呢?有没有可能是基础代谢率高导致的?
另外,女性平均比男性的基础体温高,但全球来看,女性平均寿命都要高于男性。观察性的研究很难排除其他非常复杂的干扰因素,所以很难得出因果结论。因此,说人类体温下降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或者说会导致寿命延长,都没有确实的证据支持,都为 时尚 早。
那究竟为什么体温会下降呢?
目前只能推测,也许是综合因素导致的。
比如现代人衣服比起以前的人更加暖和,空调、暖气的普及让我们常年生活在温差变化不是太大的环境中,不再需要为抵抗高温或严寒而付出大量的能量,或者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古人那么需要体力活动,出门有车,甚至很久不出门生活也不成问题。这都是可能的原因。
但还有一个可能:因为抗生素的普及,环境和食品卫生的改善,大幅度降低了现代人患感染性疾病的机会。比起以前的人来说,现代人感染上结核、梅毒、天花这样的传染病的机会大幅度降低了。
比如,加州大学做的针对居住在玻利维亚的偏远地区过着几乎接近原始生活的Tsimané人的研究发现,这些人休息状态的基础代谢要远高于工业国家现代 社会 中生活的人(高出大约20-40%),而其中的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有近10%用于对付感染[3]。而基础代谢率高,通常意味着高的体温。同时该研究也发现,该地区 健康 的成年人的体温也在逐年缓慢下降。
19世纪,急性和慢性感染是非常常见的,是最大的死因之一。比如那个年代在欧洲因结核而死亡的人占了所有死亡人数的1/4,每7个人就有一人死于结核[4]。而现代 社会 ,很多国家的结核感染率非常的低。比如在美国,结核感染者只占了人群的 2.7 /10万人。
假设一下,测量1万个人的基础体温,如果1千人患有慢性或急性的感染,这些人的体温就可能高于常人,也就会拉高这1万人的体温平均值 ,得出的数据值有可能高于感染人数不那么多的现代人。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当年德国人Wunderlich在1851年测量体温的结论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现在无从知晓当年他是如何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收集这样大量的数据,并且进行计算分析的。体温当时是怎么测的,是测的腋下温度,还是其他部位的体温,又是如何排除干扰因素,比如不同部位的体温不同,早晚体温也会不同,四季的体温也会不同,女性在排卵期体温也与平时不同。要做到排除这些种种干扰因素得出人群的 健康 平均体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1851年技术手段很落后,现代统计概念还不存在的时代。再者,现代 社会 用的体温计跟19世纪用的体温计比起来,精确度高了不少,读取温度也稳定很多。这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但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的这个研究也发现1970年代到现在人们的平均体温也有所下降,这从支持了从19世纪到现代,人体体温持续缓慢下降这个结论。而且研究发现,1851年代的数据显示了基础平均体温在不同年龄、不同身高体重都有合理的差异,提示这个体温的数据并非随意编写的,而的确是实际测量的结果。
所以,到底为何人类的体温会缓慢下降,原因可能很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到底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有一点还是很确定的,发热还是发热。虽然每一个人的正常体温都会不同,但如果体温超过你自己的平日正常体温范围,那就是发热,必要时就需要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