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读后记和冥想
展开全部
曾经,对中国古典哲学上“有”“无”这两个概念非常不解:“有限连续”称为“有”,“无限连续”称为“无”。直到,读到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一章,一切迷惑终于迎刃而解。
在这一章里,老子借助车辆、陶器、房屋等日常事物作比喻,形象而辩证地阐述“有”与“无”、“利”与“用”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老子举的例子皆是日常事物,比喻真切,具体细致,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令人醍醐灌顶。
“无”是从虚空出引发出来,没有虚空,就没有实在。也就是说,没有了“无”,就没有“有”。是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已经提出“有无相生”。故“有”和“无”统一,是实现万物的本质作用。“有”提供给人们种种便利,“无”才是使万物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
明白了“有”和“无”的道理,对世间万物,种种切切,都有了新的解读。现在很多人觉得哲学是无用之学,看看高考学子选择专业吧,哲学专业几乎无人报名。其实,哲学真是无用之学吗?绝对不是的。哲学这一专业,是不像其他专业,能够直接服务社会,最快的创造社会效益,但是哲学对于人类洞察社会,提高思维,以及人类对精神意义的需求和探索,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虽然看似无用,却正是哲学的意义所在,没有人文精神的指引,没有辩证的思维,社会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哲学才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所以这个“无”,和《金刚经》中的“空”《心经》中的“无”一样,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是万物因其虚空之处而无所不能。生活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一处空地,可以建造一座别墅,可以挖掘成一个游泳池,可以种植花草称为公园,因为它的空置,它本身就有无限种可能;如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在纸上书写诗行文字,可以浓墨重彩作画,更可以折叠成手工制作物品;再比如一根木棒,既可以做家具,也可以为房梁,可能成为手杖,也可能被雕成佛像被供奉在佛堂。
在艺术的殿堂上,对“无”的重视更是中国特有的风格。“疏可跑马”就是古代画作中的留白艺术,画作中大面积的留白正是为了承托密集部分,增强空象,来强调疏密虚实,给观者留下强烈的视觉效果;还有诗文,写得过于饱满和充实,反而僵硬臃肿,不如虚实结合,从而令人浮想联翩意犹未尽;音乐中的休止符,更是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还有围棋中的“闲子”,也许就是全盘皆活的关键所在……
生活之中,我们习惯了注意“有”,却往往忽视了“无”的作用。而“有”的功能和作用,完全依赖于“无”而得以存在和发挥。也许,一些看似无用的书籍,会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曲无名的歌谣,会愉悦我们的心灵,甚至,看似平凡普通的大众,正是推动历史车轮进步的重要动力。
希望以后的生活中,读点无用之书,写点无用之诗,看点无用之画,做个无用之人……
穿着沉重的防护服,从荒凉死寂的地表回到室内,沿着螺旋形楼梯一阶阶走到地下室内。
地下室内光线柔和,两个银色的电梯并排而立。我按下向下的按钮,电梯门无声的打开,我走进去,再次按下向下的按钮,关上电梯门。电梯载着我,迅速向地下深处降落。
在离地表万米深处,电梯停止了。我走出电梯,回到工作室内,脱下沉重的防护服,换上日常衣服,去向我的领导汇报当天的工作。
我是一名地表监测员,现在的地球因为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不合适人类生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回到地球表面监测地球的变化,希望地球依靠自身的力量,可以再次恢复生机和生命,我们人类可以再次回到地球表面生活。
向领导汇报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大气的构成,是否存在液化水和生命物质等问题后,我走出了工作大楼,来到大街上。
在离地球表面万米以下的地方,我们人类建立了一个地下城,仿真的太阳和月亮轮番挂在空中,模仿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仿真的树木一年四季常青,人群依然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我在街边长椅坐下来,想着刚才看到的地球表面的荒漠,灼热的温度,常年漂浮的灰尘。再看看这个假造的城市,和面无表情的行人,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遥想起若千年前的地球,天蓝地绿,云白花红,人们在太阳和月亮的照耀下,快乐的生活着。享受着清新的氧气,波动的大海,深邃的夜空。
地下城里的人们,依旧渴望着着再次回到地面,再次回到久远而真实的生活之中,所以,我们每天监测着地球的变化,希望回归地面,希望回到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活之中。
我想,经历了地下穴居的生活,我们人类一定会更加珍惜自然环境,一定能与万物和谐生存,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让蓝天白云不再是最美的童话……
在这一章里,老子借助车辆、陶器、房屋等日常事物作比喻,形象而辩证地阐述“有”与“无”、“利”与“用”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老子举的例子皆是日常事物,比喻真切,具体细致,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令人醍醐灌顶。
“无”是从虚空出引发出来,没有虚空,就没有实在。也就是说,没有了“无”,就没有“有”。是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已经提出“有无相生”。故“有”和“无”统一,是实现万物的本质作用。“有”提供给人们种种便利,“无”才是使万物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
明白了“有”和“无”的道理,对世间万物,种种切切,都有了新的解读。现在很多人觉得哲学是无用之学,看看高考学子选择专业吧,哲学专业几乎无人报名。其实,哲学真是无用之学吗?绝对不是的。哲学这一专业,是不像其他专业,能够直接服务社会,最快的创造社会效益,但是哲学对于人类洞察社会,提高思维,以及人类对精神意义的需求和探索,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虽然看似无用,却正是哲学的意义所在,没有人文精神的指引,没有辩证的思维,社会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哲学才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所以这个“无”,和《金刚经》中的“空”《心经》中的“无”一样,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是万物因其虚空之处而无所不能。生活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一处空地,可以建造一座别墅,可以挖掘成一个游泳池,可以种植花草称为公园,因为它的空置,它本身就有无限种可能;如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在纸上书写诗行文字,可以浓墨重彩作画,更可以折叠成手工制作物品;再比如一根木棒,既可以做家具,也可以为房梁,可能成为手杖,也可能被雕成佛像被供奉在佛堂。
在艺术的殿堂上,对“无”的重视更是中国特有的风格。“疏可跑马”就是古代画作中的留白艺术,画作中大面积的留白正是为了承托密集部分,增强空象,来强调疏密虚实,给观者留下强烈的视觉效果;还有诗文,写得过于饱满和充实,反而僵硬臃肿,不如虚实结合,从而令人浮想联翩意犹未尽;音乐中的休止符,更是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还有围棋中的“闲子”,也许就是全盘皆活的关键所在……
生活之中,我们习惯了注意“有”,却往往忽视了“无”的作用。而“有”的功能和作用,完全依赖于“无”而得以存在和发挥。也许,一些看似无用的书籍,会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曲无名的歌谣,会愉悦我们的心灵,甚至,看似平凡普通的大众,正是推动历史车轮进步的重要动力。
希望以后的生活中,读点无用之书,写点无用之诗,看点无用之画,做个无用之人……
穿着沉重的防护服,从荒凉死寂的地表回到室内,沿着螺旋形楼梯一阶阶走到地下室内。
地下室内光线柔和,两个银色的电梯并排而立。我按下向下的按钮,电梯门无声的打开,我走进去,再次按下向下的按钮,关上电梯门。电梯载着我,迅速向地下深处降落。
在离地表万米深处,电梯停止了。我走出电梯,回到工作室内,脱下沉重的防护服,换上日常衣服,去向我的领导汇报当天的工作。
我是一名地表监测员,现在的地球因为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不合适人类生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回到地球表面监测地球的变化,希望地球依靠自身的力量,可以再次恢复生机和生命,我们人类可以再次回到地球表面生活。
向领导汇报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大气的构成,是否存在液化水和生命物质等问题后,我走出了工作大楼,来到大街上。
在离地球表面万米以下的地方,我们人类建立了一个地下城,仿真的太阳和月亮轮番挂在空中,模仿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仿真的树木一年四季常青,人群依然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我在街边长椅坐下来,想着刚才看到的地球表面的荒漠,灼热的温度,常年漂浮的灰尘。再看看这个假造的城市,和面无表情的行人,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遥想起若千年前的地球,天蓝地绿,云白花红,人们在太阳和月亮的照耀下,快乐的生活着。享受着清新的氧气,波动的大海,深邃的夜空。
地下城里的人们,依旧渴望着着再次回到地面,再次回到久远而真实的生活之中,所以,我们每天监测着地球的变化,希望回归地面,希望回到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活之中。
我想,经历了地下穴居的生活,我们人类一定会更加珍惜自然环境,一定能与万物和谐生存,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让蓝天白云不再是最美的童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