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车轮辐条,也就是车轮中的直木,现在自行车车轮上的叫“钢丝”。三十辐,一月有三十天,古代车辐取法月数,所以用三十根。毂,指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车轮辐条的部分。
车轮上,三十根辐条安插在轮毂里面,正是因为轮毂上有安插辐条的洞,车轮才能制成,并为车所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用水和土揉合之意。埴,黏土。揉合黏土以制作成陶器,正是因为陶器中间空虚,所以才可以用来做盛放东西的器皿使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牖,即门窗。开凿门窗,以建造成房子,正是因为房子中间是空无的,才可以用来居住。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制造和使用器物,它有形的物质部分,有物之利;而它无形的虚无部分,才有器之用。
我们该怎样来理解这一章,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道理并运用到治身治业当中呢?
本章用了毂、器、室三个具体的例子,阐述了“有无利用”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内涵,则是万物之间的关系,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圣人与贤才百姓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生活中,如何来理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呢?
第一个视角:杯子的利与用
比如杯子。杯子可以被我们用来盛放水,水之所以能够被装在杯子里面,是因为杯子中间是空无的。
而如果这个杯子摔地上打烂了,它用来盛放东西的那个空间,实际上还是存在。但是,构成杯子这个盛放空间的“有”已经不能“利”了,也就是被打烂的杯子已经失去了承载的作用,无法再用来盛放东西。
所以有物之利需要与无之之用结合,合之,才能构成杯子的“利用”。
物之利需要被用,而无之用则能用物之利。有无之辨,利用之理,为人主,不可不深察。
第二个视角:员工之利,老板之用
刘邦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建立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呢?
我们来看看刘邦自己是怎么说的: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通俗地说,刘邦,战略谋划不如张良,政务治理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这些才能都不具备,为什么能成为他们的老板呢?因为刘邦“无”这些才能,才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的这些“利”,也就是才能。
张良、萧何、韩信等这些贤才,他们都身怀绝技,都想找到一个平台展现他们的才能。而刘邦刚好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于是彼此便连接上了,构成了一个打江山的生态平台。
刘邦的“无”提供了众多的接口,而张良、萧何、韩信等这些贤才有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需求,这些需求都能够与刘邦提供的接口连接上。这就是利用、交互、连接,万物互联的道理。
孤物不生,独物难长。万物之间,只有互联,相互发生关系连接,才能构成天地之间的生态。有生态才能有生机,才能互生互长。万物互联起来之后,才能构成利用关系。
一个人有需求,他就会寻找能够对接他这个需求的端口,谁能够提供这样的端口,谁就能利用他。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提供对接别人需求的端口,那么这个人就不能用别人,而只能被别人用。
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公司都说要打造一个平台,让员工有发挥的舞台。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无利用”道理的运用。平台足够的虚无,它所能提供的端口数就越多,所能对接员工的需求就越多。
轮毂能够对接的辐条数,取决于它的接口有多少;容器能够盛装的东西有多少,取决于它的空间内存有多大;房子能够容纳多少人,取决于它的空间有多大。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人,就要懂得有无之利用的道理。用无,就能连接无穷多的有,以无统御万有,为己所用。让员工充分积极地发挥各自的才能,这样才能构成公司生生不息之生态,从而为公司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
反过来,如果用有,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担心员工做的不如自己好。什么事情都要干预,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很显然,这样会严重损害员工的积极能动性,员工也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离职跳槽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员工之利,老板之用,有无相合,才能生生不息地发展。
同理,圣人治理天下,以无为之用,统御万物之有。
“圣王用道,贵在用无。道之所以为道,在于它可以统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统。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他能够用天下,而不被天下所用。关键在于,以道之虚用物之实,以道之无用物之利。”——《老子之道》
第三个视角:社中栎树,无用之用
《庄子》的里面有一个故事:
说一个叫石的木匠,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看见一棵生长在社(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上的大树。这颗树不仅巨大无比而且奇高无比,很多人都围绕着这颗树观看。
木匠的弟子也停下来饱看一顿,而只有木匠不屑一顾地继续往前走。弟子追上问他:“这么高大的树,这么好的木材,先生为什么不看一眼就走了呢?”
木匠回答:“你们有所不知,这颗树虽然高大,但实际上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造船会沉,用它做棺材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很容易坏。所以它不适合用作木材。正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像这样长寿。”
后来这颗树托梦给这个木匠说:“说我是无用的散木,我看你才是无用的散人。你是要拿有用的树木和我相比吗?你去看看那些山楂树梨子树之类的,它们瓜果成熟之后,就被采摘。在采摘的过程中,被敲打折枝,痛苦不已,不能尽享天年而中途夭折。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这样的,以为自己有用,总是突出自己的被利用价值,结果呢,招来的却是世俗的打击。
而我寻求无用的境地已经很久了,在这过程上,几乎被庸人砍死。直到现在,才能保全自己。这正是因为我以不材为我之大用的缘故。假如我真的有用,我还能长这么高,活这么久吗?
话说回来,你我同为天地一物,为啥你要视我为散木呢?你是将要死亡的无用之人,又怎么能知道无用之木呢?”
栎树正是因为特意把自己生长在社中,以便招致众人的无用之讥而保全自己。世人之眼睛总是盯着有利之物看,却自以为是,口口声声地说别的是无用之物。殊不知,这些无用之物,正是无用之大用,是一种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无用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很深刻的道理内涵,值得细细琢磨品味。(第十一章完)
《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致用。本文是第十一篇,下一篇解读第十二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附《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辐条,也就是车轮中的直木,现在自行车车轮上的叫“钢丝”。三十辐,一月有三十天,古代车辐取法月数,所以用三十根。毂,指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车轮辐条的部分。
车轮上,三十根辐条安插在轮毂里面,正是因为轮毂上有安插辐条的洞,车轮才能制成,并为车所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用水和土揉合之意。埴,黏土。揉合黏土以制作成陶器,正是因为陶器中间空虚,所以才可以用来做盛放东西的器皿使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牖,即门窗。开凿门窗,以建造成房子,正是因为房子中间是空无的,才可以用来居住。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制造和使用器物,它有形的物质部分,有物之利;而它无形的虚无部分,才有器之用。
我们该怎样来理解这一章,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道理并运用到治身治业当中呢?
本章用了毂、器、室三个具体的例子,阐述了“有无利用”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内涵,则是万物之间的关系,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圣人与贤才百姓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生活中,如何来理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呢?
第一个视角:杯子的利与用
比如杯子。杯子可以被我们用来盛放水,水之所以能够被装在杯子里面,是因为杯子中间是空无的。
而如果这个杯子摔地上打烂了,它用来盛放东西的那个空间,实际上还是存在。但是,构成杯子这个盛放空间的“有”已经不能“利”了,也就是被打烂的杯子已经失去了承载的作用,无法再用来盛放东西。
所以有物之利需要与无之之用结合,合之,才能构成杯子的“利用”。
物之利需要被用,而无之用则能用物之利。有无之辨,利用之理,为人主,不可不深察。
第二个视角:员工之利,老板之用
刘邦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建立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呢?
我们来看看刘邦自己是怎么说的: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通俗地说,刘邦,战略谋划不如张良,政务治理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这些才能都不具备,为什么能成为他们的老板呢?因为刘邦“无”这些才能,才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的这些“利”,也就是才能。
张良、萧何、韩信等这些贤才,他们都身怀绝技,都想找到一个平台展现他们的才能。而刘邦刚好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于是彼此便连接上了,构成了一个打江山的生态平台。
刘邦的“无”提供了众多的接口,而张良、萧何、韩信等这些贤才有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需求,这些需求都能够与刘邦提供的接口连接上。这就是利用、交互、连接,万物互联的道理。
孤物不生,独物难长。万物之间,只有互联,相互发生关系连接,才能构成天地之间的生态。有生态才能有生机,才能互生互长。万物互联起来之后,才能构成利用关系。
一个人有需求,他就会寻找能够对接他这个需求的端口,谁能够提供这样的端口,谁就能利用他。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提供对接别人需求的端口,那么这个人就不能用别人,而只能被别人用。
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公司都说要打造一个平台,让员工有发挥的舞台。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无利用”道理的运用。平台足够的虚无,它所能提供的端口数就越多,所能对接员工的需求就越多。
轮毂能够对接的辐条数,取决于它的接口有多少;容器能够盛装的东西有多少,取决于它的空间内存有多大;房子能够容纳多少人,取决于它的空间有多大。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人,就要懂得有无之利用的道理。用无,就能连接无穷多的有,以无统御万有,为己所用。让员工充分积极地发挥各自的才能,这样才能构成公司生生不息之生态,从而为公司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
反过来,如果用有,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担心员工做的不如自己好。什么事情都要干预,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很显然,这样会严重损害员工的积极能动性,员工也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离职跳槽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员工之利,老板之用,有无相合,才能生生不息地发展。
同理,圣人治理天下,以无为之用,统御万物之有。
“圣王用道,贵在用无。道之所以为道,在于它可以统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统。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他能够用天下,而不被天下所用。关键在于,以道之虚用物之实,以道之无用物之利。”——《老子之道》
第三个视角:社中栎树,无用之用
《庄子》的里面有一个故事:
说一个叫石的木匠,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看见一棵生长在社(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上的大树。这颗树不仅巨大无比而且奇高无比,很多人都围绕着这颗树观看。
木匠的弟子也停下来饱看一顿,而只有木匠不屑一顾地继续往前走。弟子追上问他:“这么高大的树,这么好的木材,先生为什么不看一眼就走了呢?”
木匠回答:“你们有所不知,这颗树虽然高大,但实际上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造船会沉,用它做棺材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很容易坏。所以它不适合用作木材。正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像这样长寿。”
后来这颗树托梦给这个木匠说:“说我是无用的散木,我看你才是无用的散人。你是要拿有用的树木和我相比吗?你去看看那些山楂树梨子树之类的,它们瓜果成熟之后,就被采摘。在采摘的过程中,被敲打折枝,痛苦不已,不能尽享天年而中途夭折。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这样的,以为自己有用,总是突出自己的被利用价值,结果呢,招来的却是世俗的打击。
而我寻求无用的境地已经很久了,在这过程上,几乎被庸人砍死。直到现在,才能保全自己。这正是因为我以不材为我之大用的缘故。假如我真的有用,我还能长这么高,活这么久吗?
话说回来,你我同为天地一物,为啥你要视我为散木呢?你是将要死亡的无用之人,又怎么能知道无用之木呢?”
栎树正是因为特意把自己生长在社中,以便招致众人的无用之讥而保全自己。世人之眼睛总是盯着有利之物看,却自以为是,口口声声地说别的是无用之物。殊不知,这些无用之物,正是无用之大用,是一种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无用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很深刻的道理内涵,值得细细琢磨品味。(第十一章完)
《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致用。本文是第十一篇,下一篇解读第十二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附《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