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遗诏亮相,还原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08-28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0万
展开全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京郊的畅春园病故,隆科多宣布康熙生前有遗诏,传位于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

随即,胤禛登上皇位,成为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消息一出,宫内外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大家纷纷质疑胤禛登基的合法性。

质疑理由虽然不多,但是非常充足。

理由一,拿遗诏的时候,没有人在场。

康熙死在畅春园,传位的诏书却在乾清宫(故宫),两地相距17公里,大佬张廷玉和众皇子(十四子除外)当时都在康熙身边。

如果公正的话,应该是张廷玉、隆科多等重臣,和诸位皇子一道去乾清宫取遗诏,当场公证。

然而事实上,只有隆科多一个人去了乾清宫,拿到手然后送到畅春园。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王爷在场,也没有一个朝廷要员在场。

这就说明,雍正即位是不透明的暗箱操作,不排除事先伪造遗诏,有篡权的可能。

疑问二,隆科多受到重用。

在雍正登基后,作为关键人物的隆科多,随即青云直上。雍正任命他和大学士马齐总揽朝政,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风头一时无两。雍正见了隆科多都不喊名字,只喊舅舅,这在清朝的 历史 上绝无仅有。

雍正登基元年(1723年),雍正还封隆科多和川陕总督年羹尧为太保。而年羹尧则被公认为是雍正的忠实干将,为雍正夺权同样也立下汗马功劳。

雍正登基后,他的有力竞争对手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允禵被召回京,年羹尧接管军权,稳定大局。

由此可见,隆科多在雍正登基一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康熙遗诏的真实性愈发可疑。

疑问三,雍正派人截获十四阿哥重要文件。

康熙去世后第二天,雍正就剥夺了十四阿哥允禵的兵权。不仅如此,雍正还让平逆将军延信火速赶到甘州,“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

换言之,就是让延信把老十四与康熙来往的所有信件,全部封存,带到北京亲自交给雍正,“至京城前密奏”。

“如果不全部交出来的话,朕就会非常生气”。

雍正如此心急火燎地收缴十四阿哥胤禵与康熙的奏折,用意非常明显,就是担心胤禵把那些奏折带到北京,因为那些奏折、诏书和文件,可能存有康熙传位于胤禵的证据。

不仅如此,雍正还派出亲信带领人马,在胤禵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途经路线搜索拦截,以防他们将重要文件带回北京。

疑问四,十四阿哥反应过激。

老十四胤禵抵京后,对已经当皇帝的四哥出离愤怒。

在景山寿皇殿拜谒康熙灵柩时,见到雍正,竟然不肯下跪,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上前拉他,胤禵勃然大怒。

老十四和雍正乃同母所生,即使两人为了争夺皇位曾经展开激烈角逐,但夺嫡之战已经尘埃落定,而且老十四已经丢了兵权。从常理上说,他不应该如此愤怒。

再说了,父皇康熙是唯一有权指定接班人的,康熙既然有遗诏传位于老四,那就应该愿赌服输。然而老十四在此情况下,依旧怒不可遏,大骂侍卫,不给雍正下跪,确实反常。

老十四这样做,只有两个解释。

一是他是个莽夫,炮筒子,没有头脑。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老十四出兵西藏的时候,职务是大将军,肩上有千钧重担。不但要进行军事决策指挥,调度军队,安排任命将领,确保军事物资供应和情报收集,还负责安抚稳定军心,激励士气,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团结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等,康熙怎么会把这样的重要岗位交给一个“莽张飞”?

事实上,康熙对十四子非常信任,他曾降旨给青海蒙古王公:"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意思是说,十四阿哥就代表着我,他说什么,你们都要无条件服从。

由此可见,胤禵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既然如此,老十四绝不是直来直去的炮筒子,而是有勇有谋,要不然他也不会成为皇位有力竞争者。

这么有城府的人,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应该会接受“残酷”的现实,顾全大局,认可四哥这个皇帝。但是事实上,老十四却发飙了,而且是在父亲的灵柩前。

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老十四知道皇上指定自己为接班人,是老四干了不光彩的事,用了下三滥的手段,篡改了传位遗诏。这才让老十四不顾场合,义愤填膺、对四弟开火。

潜台词是:你做事太卑鄙了,什么遗诏传位,全都是骗人谎话。

疑问五,雍正杀康熙的马仔。

雍正登基后,立即杀了康熙身边最受宠的太监赵昌。

赵昌比康熙小三岁,是康熙的哈哈珠子。所谓的哈哈珠子是满语,翻译过来,就是阿哥的随侍男童的意思。

在清朝,皇帝都会为自己的儿子挑选年龄相仿的小太监,照顾皇子的生活起居。

赵昌从小就和康熙一起生活成长,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康熙登基之后,肯定要重用赵昌。

康熙去世时,赵昌是养心殿的太监总管。

康熙活了68岁,赵昌怎么说也是七十上下的人,一大把年纪了。人家伺候康熙几十年,雍正登基后即使不用老赵,也要让人家安度晚年吧。即使他有过错,也要在大事处理完毕之后再处置。

因为刚登基的雍正,手头需要处理的事太多了。然而雍正却在登基第二天就将此人处死,让人百思不解。

唯一的解释是,这个倒霉的太监很有可能知道康熙钦定的接班人是谁,甚至知道传位遗诏的内容,而康熙所立的接位人很可能是十四阿哥,而不是四阿哥雍正。

因此雍正才迫不及待除掉赵昌,杀人灭口。

以上,只是关乎雍正篡改遗诏的一种推测,不足以作为依据。

长期以来还有一种说法,言之凿凿,被很多影视剧小说所采用,那就是雍正将“传位十四子”的“十”字上面加了一横,下面向右添了一个钩。如此一来,“传位十四子”,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就能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

乍一听,这种说法还真说得过去。因此,相信的人很多,长期以来,阴谋论大行其道。

有一种反驳的说法,那就是“于”是简体字,“於”是繁体字,而汉字是建国之后50年代才正式简化的,清朝初期根本不可能使用“于”的简体字。

遗诏中是传位“於”不是传位“于”,原文就是“传位於四阿哥”,不是“传位十四阿哥”。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懂汉字 历史 ,经不起推敲。

“于”不是简化字,它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于"和"於"在多数情况下通用,现代白话文中,"於"并入"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于"和"於"不属于简繁字的关系,"于"不是"於"的简化字。

《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换言之,古籍中"於"和"于"多通用,也不排除清代诏书中有时候用这个“于”字。

如果"于"和"於"字通用,或者假设当年就没有这个"於"字,那是不是就能证明雍正可能篡改遗诏了?

也不能。

因为圣旨中皇子后面肯定要写人名的,比如传位于十四阿哥的话,圣旨中就要写“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传位于四阿哥的话,圣旨中就会出现:“传位于四阿哥胤禛”的字样。

换言之,“十”改为“于”好改,但是“禵”改为“禛”,你给我改一个试试,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康熙立遗诏的时候,年事已高,比较疲倦,为了图省事,没有写阿哥的名字,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出现这种情况,雍正还是不能造假,因为在清朝时的汉字不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还有其他两种文字存在,那就是蒙古文和满文。

这是因为满族人是清朝统治者,蒙古人是建立清朝的得力助手。因此,在清朝,任何一种官方文件,都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

既然文件是满蒙汉三种语言书写的,清朝的圣旨自然也是三种文字,不可能只有汉字,即使是汉字改了,蒙文和满文也不好改。

以上种种均是合理推测,到底有没有篡改,我们只能看遗诏的原文。

历经三百年沧桑,康熙的传位遗诏,到底还在不在?

之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史料是不对外公开的,改革开放后,康熙遗诏在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被公开展出。

遗诏的亮相,揭开了遗诏真伪之谜。

《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一式三份,分别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整个诏书长1.5米,宽0.8米,诏书全文共有1700多个汉字,除了最后一句的交代继位者之外,其他的都是康熙帝自己给自己歌功颂德。

我们想要弄清传位真相,不必看全文,只看关键部分就行。

关键部分是这样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传位于四子”这个字样。

但遗诏中不仅写了皇四子的名字,还写了其雍亲王的爵位。

如果是传位于十四阿哥的话,遗诏上就该写“传位于固山贝子皇十四子胤禵”。十四阿哥连王爷都不是,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但确实是事实,不是他不受宠,而是“规矩”。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与胤禵同母(德妃乌雅氏)的皇四子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按照清廷规矩,一个妃子生的皇子不管有几个,只能有一个封王。这就意味着,德妃乌雅氏所生的其他儿子,不能被封为亲王、郡王乃至贝勒。

因此,即便是胤禵在西北立下赫赫战功,很受康熙垂爱,但是他的爵位到最后还是固山贝子,没有获得更高爵位的封赏。

综上所述,传位遗诏不存在被雍正篡改的问题,仅仅从遗诏上看,雍正的继位是合法的,天经地义的。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文治武功非常了得,耳熟能详的有制服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征讨噶尔丹等。

但是再牛的人都会有晚年,晚年的人都会犯糊涂,不犯错的牛人不存在。康熙皇帝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选择接班人上出尔反尔,“三废三立”。

中国历代皇帝都有许多皇子,但是在争夺皇位斗争上,谁都没有康熙朝乱,简直是乱成了一锅粥。

原因不在于皇子们多优秀,主要是康熙摇摆不定,态度不坚决,释放出一个错误信号,让其他皇子有了非分之想。

康熙皇帝立下第一个太子、嫡长子胤礽之后,就该毫不动摇地培养他。这也不是说太子不能废,而是要谨慎,确实是不称职的,必须废。

而康熙的几次废立,说明胤礽只是被陷害,并没有大过失。

如果没有康熙的反复废立,诸位皇子是不会有非分之想的,也不会结党营私,将皇宫弄得乌烟瘴气。

再说,如果皇子多了,立下太子之后,皇宫里肯定会出现太子党和非太子党。

太子成为众矢之的,很多皇子都要不遗余力搞垮他。

作为皇帝,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是应该严加管教,第二是坚定不移地维护太子权威。

如此一来,反对派也就偃旗息鼓,觉得一切小动作都是徒劳的。

而康熙一不会严加管教,二是耳根子软,听风就是雨,让皇子们玩得团团转。

关于这一点,康熙自己也承认。

他在老八面目暴露后,也直言不讳地说:“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康熙等于承认了胤礽的废而复立是无奈之举,是不折不扣的昏招。

康熙听信谗言,二次废掉太子之后,康熙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立太子,这给皇子们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大家都来争,各显神通,你玩得好,太子之位就是你的。

如此一来,“九子夺嫡”的之战拉开大幕。

九子夺嫡战有这样几大阵营:

大皇子胤禔为首的大千岁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单打独斗的三阿哥,以及后来者居上的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

三阿哥没有支持者,很快出局。

大皇子胤禔不是嫡出,本来就没戏,后来沉不住气,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退出竞争。

整场争斗旗鼓相当的是八爷党和四爷党。

八爷党阵容最强,分别有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

但是老八一招不慎,送给康熙一个死鹰,阴沟翻船,万劫不复。老十四虽然没有受太大牵连,但是从此在夺嫡大战中处于不利地位败给了老四。

四阿哥非常高明,他一直在养精蓄锐,没有走到前台,因为他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而且四阿哥刚开始十分规矩,没有表露出觊觎皇位的意思。

正如前面说的,正是由于康熙的摇摆不定,太子一废一立,唤起了老四的斗志,让他觉得太子位是可以做争夺的。所以他才摩拳擦掌,进行太子角逐。

尽管如此,胤禛非常老练,沉得住气,蓄势待发。

他并没有像八爷党那样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志在必得。采取的战略是韬光养晦,沉着冷静,步步为营,在外围悄悄布局。

胤禛熟读 历史 ,明白军权在握的道理,与隆科多、年羹尧结盟,将京城和外围的兵权牢牢抓在手里。

历史 教训证明,谁掌握了兵权,谁就能取得胜利。除此之外,玩什么花招都白搭,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即使是没有康熙的遗诏,得到了掌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支持,他也会毫不费力取得夺嫡大战胜利。

不管怎么说,在“康乾盛世”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雍正,他的 历史 定位可不是什么昏君,至于遗诏真伪,似乎也就不太重要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