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悟诗情【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美】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他认为,要提高文学素养,诗歌是首选的体裁。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会发现里面有那么多的诗词,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每一首诗无不具有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脾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读后让人觉得或激扬豪迈,或清新秀丽,或感人肺腑。可见在启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方面,诗歌的作用是其它文体所无法代替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和学生共同领略古诗文的美感。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对作者生活现状的客观反映,而且除此之外,更具体深刻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所以,只有反复吟诵,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东西。
以《蒹葭》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在爱情面前既惆怅又不懈追求的诗。全诗共有三章,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每章意思大致相同,但在抒情旋律上又一章高过一章。课堂上,我采取了教师朗读、学生分读、师生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以体会全诗情景交融、虚实兼并的处理方法,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心境。另外,我还找出了现代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录音带,让同学们齐听、共唱,在歌曲的幽婉中体会诗作“一咏三叹”的韵律美。通过反复吟诵,以及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同学们不光真真切切地体会了古诗的章韵之美,而且还发现,原来古诗中重章复唱的形式,更是现代通俗歌曲的始祖,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习起来也就显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引入绘画,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开始,形成表象,然后逐渐认识的。教师要抓住形象的可视性、直觉性,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的画面,为作品的形象和学生的思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直观地感知美、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深的感受是绘画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友谊。因为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结合一些画图,配上一段适合的音乐,对仍然留恋童话的初中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他们更容易接受。特别是教学古诗文时,运用一些绘画手段,学生更容易弄懂诗文的意思,更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能力。
古代文人讲究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作中,往往讲究诗配画,或画配诗,再辅以韵味十足的印鉴,就显得书画相映成趣,画显诗章,诗显画神。苏轼就曾赞王维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山水画。王维不愧为丹青高手,他笔下的事物,色彩素雅:明月是皎洁的,泉石是清澈的;动静结合:竹喧、泉流、莲叶是动的,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亦是如此。讲解这些诗文时,我或用粉笔简单勾勒,或用写意国画来个浓墨重彩,并且师生之间互动配合,即想即画,可说是寓教于乐,把形象性与互动性相结合,既促进教师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又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亦可用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学生,增强学生思想深处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诗歌的意境美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逐步普及,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日渐丰富起来,更多地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更深刻,尤其是在古诗的学习中,有时单凭朗读或想象,还无法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这就难免会走上单调枯燥、死记硬背的老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比如,在讲授《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课件。一幅幅古色的图象出现在大屏幕上:暮色沉沉,西风萧索。远处,枯藤盘缠在老树上,几只乌鸦朝着夜幕将临的灰暗天际,发出“哇哇”的叫声;隐约可见的河水上,架着小桥,桥的那头,几户人家依稀可辨。这时,在荒僻的古道上,一匹细骨伶仃的瘦马载着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正朝着天的尽头,无力地行进着……这个课件里的图画全部采用绢本设色的国画技法,细腻地描绘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而且自始至终伴随着哀怨低沉的音乐,那一声声凄厉的鸦啼,幽幽的马嘶,无不撕心裂肺,再配上朗读者绘声绘色的朗读,多层次、全方位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有的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可见,他们都被诗歌的凄美意境深深地打动了。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多动脑动手,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就不难从古诗文中发现美,使我们的学生充分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
白悦茁,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对作者生活现状的客观反映,而且除此之外,更具体深刻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所以,只有反复吟诵,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东西。
以《蒹葭》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在爱情面前既惆怅又不懈追求的诗。全诗共有三章,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每章意思大致相同,但在抒情旋律上又一章高过一章。课堂上,我采取了教师朗读、学生分读、师生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以体会全诗情景交融、虚实兼并的处理方法,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心境。另外,我还找出了现代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录音带,让同学们齐听、共唱,在歌曲的幽婉中体会诗作“一咏三叹”的韵律美。通过反复吟诵,以及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同学们不光真真切切地体会了古诗的章韵之美,而且还发现,原来古诗中重章复唱的形式,更是现代通俗歌曲的始祖,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习起来也就显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引入绘画,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开始,形成表象,然后逐渐认识的。教师要抓住形象的可视性、直觉性,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的画面,为作品的形象和学生的思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直观地感知美、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深的感受是绘画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友谊。因为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结合一些画图,配上一段适合的音乐,对仍然留恋童话的初中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他们更容易接受。特别是教学古诗文时,运用一些绘画手段,学生更容易弄懂诗文的意思,更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能力。
古代文人讲究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作中,往往讲究诗配画,或画配诗,再辅以韵味十足的印鉴,就显得书画相映成趣,画显诗章,诗显画神。苏轼就曾赞王维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山水画。王维不愧为丹青高手,他笔下的事物,色彩素雅:明月是皎洁的,泉石是清澈的;动静结合:竹喧、泉流、莲叶是动的,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亦是如此。讲解这些诗文时,我或用粉笔简单勾勒,或用写意国画来个浓墨重彩,并且师生之间互动配合,即想即画,可说是寓教于乐,把形象性与互动性相结合,既促进教师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又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亦可用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学生,增强学生思想深处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诗歌的意境美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逐步普及,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日渐丰富起来,更多地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更深刻,尤其是在古诗的学习中,有时单凭朗读或想象,还无法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这就难免会走上单调枯燥、死记硬背的老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比如,在讲授《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课件。一幅幅古色的图象出现在大屏幕上:暮色沉沉,西风萧索。远处,枯藤盘缠在老树上,几只乌鸦朝着夜幕将临的灰暗天际,发出“哇哇”的叫声;隐约可见的河水上,架着小桥,桥的那头,几户人家依稀可辨。这时,在荒僻的古道上,一匹细骨伶仃的瘦马载着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正朝着天的尽头,无力地行进着……这个课件里的图画全部采用绢本设色的国画技法,细腻地描绘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而且自始至终伴随着哀怨低沉的音乐,那一声声凄厉的鸦啼,幽幽的马嘶,无不撕心裂肺,再配上朗读者绘声绘色的朗读,多层次、全方位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有的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可见,他们都被诗歌的凄美意境深深地打动了。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多动脑动手,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就不难从古诗文中发现美,使我们的学生充分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
白悦茁,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