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创设 氛围 教给 方法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一、为学生创设质疑氛围1、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3、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使学生想问。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可见,不是学生不想质疑问难,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质疑问难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质疑问难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质疑学生,有的教师甚至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质疑和释疑,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一节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教给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1、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出示“比例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2、针对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定律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抓住“平均分”引导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吗?……3、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质疑。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学生按照教材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进行操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只用一个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4、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自我质疑:用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5、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质疑。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学生知道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球赛中,记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写成3:0呢?6、在产生认知冲突时进行质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与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这种冲突进行质疑。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同时,我们教师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1、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 2、导疑:所谓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的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趣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教师要抓住典型,树立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展开全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能动地进一步探究问题,才会有所发现,并且主动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课前设疑,促使自主发现
我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按照课文提示或预习提示,让学生借助语文工具书自己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动手搜集有关学习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辅助学习。如:我教《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这课时,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三个预习作业:(1)让爷爷、奶奶讲雷锋的故事,(2)阅读写雷锋叔叔的书籍,(3)雷锋叔叔是怎样做人、做事的?全班同学带着这样的任务去预习课文,很快发现了问题。本文的主要意图不是写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而是说雷锋精神与我们相伴随,他教给我们做诚实、勤劳、爱学习、关心别人的好孩子,他教育我们奉献爱心,助人为乐……这样预习,有利于生成和发现。
2.课中质疑,鼓励探究钻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过:解放小孩的嘴,有问题要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语文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他们有价值的提问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打开他们钻研探究的思路,促使其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去发现和生成。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课时,许多学生都陶醉于作者所描写的欢乐气氛之中。突然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越来越少了吗,傣族人过泼水节会浪费掉那么多水,这多可惜呀!”这一问,打破了课堂和谐的氛围,全班同学为之瞠目结舌了。我立即抓住这个话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仔细思考:泼水节这天人们为何这么高兴?“泼水”在傣族风俗习惯里是什么用意?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和相互交流,最终明白了“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它在傣族人们的生活中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正因为西双版纳地区水量充沛,傣族人爱水,才赋予水多重的含义。这样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在自主之一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课后存疑,自主拓展
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深层次的疑问,这将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扩展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加他们语文实践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这课后,学生对人类居住的家园渴望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想知道地球在整个宇宙中占据多大的位置?除了矿藏泥土,地球内部还有什么?有的想弄清地球是怎样运转的,会不会停止?这些问题使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一一搞清楚的;学生存在的疑问,需要通过学生自己课下博览群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去解决,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拓展了知识领域。
1.课前设疑,促使自主发现
我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按照课文提示或预习提示,让学生借助语文工具书自己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动手搜集有关学习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辅助学习。如:我教《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这课时,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三个预习作业:(1)让爷爷、奶奶讲雷锋的故事,(2)阅读写雷锋叔叔的书籍,(3)雷锋叔叔是怎样做人、做事的?全班同学带着这样的任务去预习课文,很快发现了问题。本文的主要意图不是写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而是说雷锋精神与我们相伴随,他教给我们做诚实、勤劳、爱学习、关心别人的好孩子,他教育我们奉献爱心,助人为乐……这样预习,有利于生成和发现。
2.课中质疑,鼓励探究钻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过:解放小孩的嘴,有问题要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语文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他们有价值的提问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打开他们钻研探究的思路,促使其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去发现和生成。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课时,许多学生都陶醉于作者所描写的欢乐气氛之中。突然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越来越少了吗,傣族人过泼水节会浪费掉那么多水,这多可惜呀!”这一问,打破了课堂和谐的氛围,全班同学为之瞠目结舌了。我立即抓住这个话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仔细思考:泼水节这天人们为何这么高兴?“泼水”在傣族风俗习惯里是什么用意?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和相互交流,最终明白了“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它在傣族人们的生活中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正因为西双版纳地区水量充沛,傣族人爱水,才赋予水多重的含义。这样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在自主之一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课后存疑,自主拓展
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深层次的疑问,这将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扩展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加他们语文实践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这课后,学生对人类居住的家园渴望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想知道地球在整个宇宙中占据多大的位置?除了矿藏泥土,地球内部还有什么?有的想弄清地球是怎样运转的,会不会停止?这些问题使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一一搞清楚的;学生存在的疑问,需要通过学生自己课下博览群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去解决,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拓展了知识领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