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几个儿子,为什么李治当上了皇帝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共在位34年(649-683年)。由于李治生性儒弱、平庸无能,导致当政时期大权旁落,皇后武则天垂帘听政,他死后不久,武后临朝称制直至代李唐建武周,成就一代女皇梦。那么,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偏偏选了这样一个近似窝囊废来接班,还差点把大唐江山给断送了?
李世民与后妃们共生有14个儿子,依次是太子李承乾(619-645年)、楚王李宽(619-?年)、吴王李恪(619-653年)、魏王李泰(620-652年)、齐王李佑(?-643年)、蜀王李愔(?-667年)、蒋王李恽(?-674年)、越王李贞(?-668年,武则天称帝后发起“越王之乱”而被灭族)、唐高宗李治、纪王李慎(?-689年)、江殇王李嚣(?-632年)、代王李简(?-631年、赵王李福(?-670年)、曹王李明(?-682年)。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系由聪明贤淑的长孙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宫妃嫔。
根据立嫡立长的传统皇位继承制,李世民受父皇之禅当上皇帝的当年,就将时年8岁、原本聪明可爱的嫡长子李承乾确定为皇太子。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
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便于行,他认为有损太子的形象,因此产生自卑感,此后为冲淡此感,开始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还有同性恋倾向,以致于行为产生偏差,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贞观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被处死。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
四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史载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宠冠诸王”,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著有《括地志》。
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在得知哥哥失宠,便想尽快取而代之,一方面让手下广结朝中大臣,为自己做太子造舆论,一方面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在太子李承乾终被太宗废黜后,李泰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他每天都到宫中伺候,进一步讨得父皇的欢心,太宗本来就喜欢他而当面表示要立他为太子。不想,这一提议却遭到了朝中地位显赫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的反对,他们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
李泰为了消除父皇的顾虑,一方面向父皇表示临时前会杀死自己所有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九弟李治,另一方面又去胁迫软弱的九弟,希望他退出这场竞争。正处于困惑中的李世民得知这一消息后,回想起长子李承乾因受李泰排挤而有了政变动机,自然很不高兴,于是决定让九儿继承皇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为其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李承乾与李泰相争,两败俱伤,李治坐收渔翁之利。晋王李治儿时性情温和,很是听话,也颇受父皇喜欢。太宗在废掉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的同党,消除了颠覆李治的忧患,并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上是让他们教育新任太子,实则是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之间的感情。
为树立新任太子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国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并经常让他陪伴自己朝见群臣,观摩日常政务的处理。虽说太宗确立了李治太子的地位并为他日后当皇帝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他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儒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于是曾经一度想改立三子李恪做继承人,因为他认为李恪在许多方面和自己相像。但是,李恪生母为隋炀帝女儿杨氏,为庶子。
而且这个想法也遭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强烈反对,有经过李治自己的努力,太宗此后不再提废立太子之事。太宗东征高丽时,留太子镇守,表现也很出色,而且太宗对太子的孝道也是称赞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病重,对于儒弱的太子还是放不下心,要为他做好人事安排。太宗对李治说:“李世绩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未曾有丝毫恩惠,恐怕日后难以真正为你效力。为此,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做宰相,他或能对你感恩。”太宗临死前,又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跟前托以后事。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年22岁。但太宗至死也不知道的是,他的才人武媚娘早已和太子有了一腿,给他戴了绿帽子姑且是一方面,更没想到谶言“武氏女主天下”的竟然就是原来在自己身边的她!
李世民与后妃们共生有14个儿子,依次是太子李承乾(619-645年)、楚王李宽(619-?年)、吴王李恪(619-653年)、魏王李泰(620-652年)、齐王李佑(?-643年)、蜀王李愔(?-667年)、蒋王李恽(?-674年)、越王李贞(?-668年,武则天称帝后发起“越王之乱”而被灭族)、唐高宗李治、纪王李慎(?-689年)、江殇王李嚣(?-632年)、代王李简(?-631年、赵王李福(?-670年)、曹王李明(?-682年)。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系由聪明贤淑的长孙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宫妃嫔。
根据立嫡立长的传统皇位继承制,李世民受父皇之禅当上皇帝的当年,就将时年8岁、原本聪明可爱的嫡长子李承乾确定为皇太子。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
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便于行,他认为有损太子的形象,因此产生自卑感,此后为冲淡此感,开始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还有同性恋倾向,以致于行为产生偏差,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贞观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被处死。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
四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史载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宠冠诸王”,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著有《括地志》。
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在得知哥哥失宠,便想尽快取而代之,一方面让手下广结朝中大臣,为自己做太子造舆论,一方面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在太子李承乾终被太宗废黜后,李泰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他每天都到宫中伺候,进一步讨得父皇的欢心,太宗本来就喜欢他而当面表示要立他为太子。不想,这一提议却遭到了朝中地位显赫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的反对,他们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
李泰为了消除父皇的顾虑,一方面向父皇表示临时前会杀死自己所有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九弟李治,另一方面又去胁迫软弱的九弟,希望他退出这场竞争。正处于困惑中的李世民得知这一消息后,回想起长子李承乾因受李泰排挤而有了政变动机,自然很不高兴,于是决定让九儿继承皇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为其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李承乾与李泰相争,两败俱伤,李治坐收渔翁之利。晋王李治儿时性情温和,很是听话,也颇受父皇喜欢。太宗在废掉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的同党,消除了颠覆李治的忧患,并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上是让他们教育新任太子,实则是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之间的感情。
为树立新任太子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国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并经常让他陪伴自己朝见群臣,观摩日常政务的处理。虽说太宗确立了李治太子的地位并为他日后当皇帝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他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儒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于是曾经一度想改立三子李恪做继承人,因为他认为李恪在许多方面和自己相像。但是,李恪生母为隋炀帝女儿杨氏,为庶子。
而且这个想法也遭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强烈反对,有经过李治自己的努力,太宗此后不再提废立太子之事。太宗东征高丽时,留太子镇守,表现也很出色,而且太宗对太子的孝道也是称赞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病重,对于儒弱的太子还是放不下心,要为他做好人事安排。太宗对李治说:“李世绩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未曾有丝毫恩惠,恐怕日后难以真正为你效力。为此,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做宰相,他或能对你感恩。”太宗临死前,又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跟前托以后事。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年22岁。但太宗至死也不知道的是,他的才人武媚娘早已和太子有了一腿,给他戴了绿帽子姑且是一方面,更没想到谶言“武氏女主天下”的竟然就是原来在自己身边的她!
展开全部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文武兼备,唐太宗一度考虑立李恪为太子,但遭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两人被控谋逆,双双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文武兼备,唐太宗一度考虑立李恪为太子,但遭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两人被控谋逆,双双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嫡子也就是长孙皇后的孩子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后来李承乾由于犯了错误被废,就剩下李泰和李治,李世民觉得李泰上位那么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李治要是登基,剩下的儿子还都能活命,所以就选择了李治,为了李治李世民还幽禁了李泰,算是为了李治铺平了道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5-08-27
展开全部
儿子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 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 出身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
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这就是原因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 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 出身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
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这就是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