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组分特征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显微组分特征主要包括显微镜下显微组分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光性(反射性和荧光性)、轮廓和突起等。江汉盆地盐湖环境烃源岩显微组分的特征简述如下。
一、镜质组
江汉盆地烃源岩中镜质组分布较普遍,约占全岩体积的0.1%~2.0%。主要为镜屑体和无结构镜质体,少见结构镜质体。
油浸反光下,镜质组呈深灰色至灰色,蓝光激发下无荧光。无结构镜质体不显示植物的原始细胞结构,多呈条带状和各种形态的碎屑颗粒。镜屑体颗粒细小,一般小于3μm,散布于矿物沥青基质或矿物基质中。结构镜质体保存较好时,植物原始细胞结构、胞壁和胞腔易于分辨,胞腔多中空,部分胞腔被渗出沥青体充填。
二、惰性组
江汉盆地烃源岩中惰性组分含量很少,仅占全岩体积的0~0.3%。油浸反光下,惰性组分呈灰白至亮白色,以高突起和高反射率为特征,无荧光性。所分析的样品中,仅偶尔见到丝质体、半丝质体的碎片和惰屑体,多呈星状、弧状、角状零星散布于矿物沥青基质和矿物基质中。
三、壳质组
江汉盆地中壳质组较常见,可占全岩体积的0~1.8%,该组显微组分主要有孢子体和壳屑体,偶见角质体。
1.孢子体
油浸反光下呈灰黑至黑色,荧光下特征明显易于鉴别。荧光色为绿色至橙黄色。所分析的样品中孢子体皆为小孢子体,个体保存完好。垂直层理的切面上多呈蠕虫状、短条状;平行层理的切面上多呈椭圆形、圆形,有时保存有完整的孢粉外貌。与层状藻(藻类体B)的区别在于孢子体“厚实感”较强,其外壁较厚。在全岩中,孢子体既可成群顺层分布,也可散布于矿物沥青基质或矿物基质中。
2.壳屑体
是借助于荧光才能识别的一种显微组分,它是其他壳质组和腐泥组中具形态的显微组分经降解或破碎形成的碎屑产物。壳屑体颗粒细小,一般小于3μm,往往呈碎屑状、纤维状镶嵌于矿物沥青基质中,荧光色变化较大,取决于其来源。江汉盆地烃源岩中的壳屑体可能主要来源于藻类体和孢子体。这是因为:①藻类体和孢子体是江汉盆地烃源岩中数量最多且最重要的富氢显微组分,其他富氢组分较少见。②显微镜下屡见到藻类体和孢子体降解破碎成壳屑体的迹象,或是藻类体碎屑与壳屑体密切共生在一起。
3.角质体
荧光下发黄色、橙黄色荧光。所分析的样品中仅见到数量不多的薄壁角质体。垂直层理的切面上,呈条带状、细长条形,外缘平滑,内缘锯齿,往往单独出现。
四、腐泥组
腐泥组是江汉盆地烃源岩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约占显微组分总量50%以上。腐泥组主要是藻类体和矿物沥青基质,含少量的沥青质体。
1.藻类体
藻类体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是江汉盆地烃源岩的特点。鉴定标志主要依据其荧光特性和荧光下所表现的结构。依据藻类体细胞结构保存情况,将藻类体划分为藻类体A和藻类体B两种亚组分。
藻类体A又称结构藻类体,保存较好的藻类细胞,零散分布在矿物沥青基质中,多为群状藻类体,属典型的丛粒藻型。垂直层理的切面上显示菜花状、辐射状、椭圆形,外缘具不平整的小齿状,内部往往呈蜂窝状,荧光强度较强,呈黄绿色至橙黄色荧光。
藻类体B又称无结构藻类体、层状藻类体,不显示藻类的细胞结构,垂直层理的切面上往往呈线状、长条形、线纹状,常与矿物沥青基质共生或密集成层分布。荧光下,藻类体B呈绿黄色至橙黄色,荧光强度比藻类体A弱。
2.沥青质体
是一种腐殖-腐泥混合成因的组分,一般认为它是藻类体、细菌等分解代谢产物及与高等植物彻底降解物质不同比例混合的产物。无固定的形状,油浸反光下呈黑色,荧光下为褐色,荧光强度较同一样品中藻类体B弱,垂直层理的切面上呈线纹状和基质状产出,较明显的荧光强度正变化为其鉴定的依据。
3.矿物沥青基质
矿物沥青基质是一种亚显微级的有机-无机物组成的混合体,严格来讲,它不属于经典的有机显微组分范畴。荧光是鉴定矿物沥青基质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荧光显微镜下,矿物沥青基质具有明显的颗粒感,经常胶结孢子体、藻类体B等形态显微组分,其荧光色为绿黄色、黄色,荧光特性取决于其中隐含的有机物的性质,其荧光光谱参数与同一样品中的孢子体、藻类体无明显差别(表2-2)。
表2-2 孢子体、藻类体与矿物沥青基质的荧光参数比较
注:λmax为最大荧光光谱波长;Q为荧光光谱上波长650nm处的荧光强度与波长500nm处相对强度的比值。
五、次生有机组分及沥青组
江汉盆地烃源岩中次生有机组分数量虽不多(全岩含量低于0.2%),但对烃类的生成及运移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该组显微组分主要是沥青及少量的渗出沥青体。
渗出沥青体是最重要的次生显微组分,它是石油初次运移后残留的重质馏分,被认为是显微组分生烃及烃类初次运移的直接证据(Zhao等,1990)。鉴别它的主要标志是其独特的产状及其荧光特性。渗出沥青体往往以裂隙、胞腔充填物出现。荧光多为黄色、橙黄色。值得注意的是,江汉盆地烃源岩中的渗出沥青体均未发现明显的母体衍生关系,即它们与其他显微组分的亲缘关系不明确。
2024-11-25 广告